《曲折的道路 多彩的人生》節選 《一》

陳 國 平


一、祖籍地、出生地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晉江縣(今稱晉江市)金井鎮溜江村(又名溜澳)。他是瀕臨西太平洋的一個小漁村,對面就是臺灣島,往南隔兩個村與金門隔海相望,從最南端的圍頭村能看到金門的炊煙,可聽到金門的雞叫。這些說法未免有些誇張,但至少能說明圍頭距金門之近。1958年炮擊金門時圍頭就是我軍的炮兵陣地。

  溜江緊靠大海,我家又處在海邊,從家門口漫步到海邊不要5分鐘,漲潮時海水甚至會漫到家門口不遠的地方。

  故鄉雖地處江南,但並非魚米之鄉,整個地貌是丘陵山崗,粗沙地出奇的貧瘠,不能種水稻和養魚,只能種些大麥、白薯、花生、大豆之類的耐旱作物,產量也非常之低。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被迫離鄉背井,到海外去謀生,其中尤以菲律賓最為集中。全村70-80%是僑眷,據說旅居海外的人比留在村裡的人還多,因此成為晉江有名的僑鄉,而晉江也成為全國有名的僑鄉。外出的人多,內外交流也就多,思想比較開放,許多日常用語也夾雜著外來語,如菲幣叫比索(piso),番茄叫甘仔得(tomato),肥皂叫薩文。

  遠離家園飄洋過海為的是掙錢養家,一家之中往往是青壯年外出,把家眷留在故鄉,在外奮鬥多年,身邊積蓄了一些錢就回來在故鄉蓋一棟小樓,為村裡辦一些公益事業。青壯年長期在外,經常要娶一位菲律賓女人為妻,俗稱“討番婆”,繁衍後代,對此留在家鄉的眷屬也能理解,彼此相安無事。此外,在解放後村裡又陸續有人到香港謀生,至今已有1300人,他們成立了旅港同鄉會,一年出四期《鄉訊》,形成另一個海外群體。

  追根溯源,我們的祖先是嘉靖年間因避倭亂由鄰村洋下村遷來的,而洋下的始祖還可以追溯到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分支俊美派,所以在老家的一些宅居大門可以看到“俊美傳芳”的匾額,俊美在今天的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我們的家族以俊美為燈號。先祖陳元光于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669年)隨父陳政由光州固始入閩平定叛亂,後奏請朝廷設置漳州府,並在當地繁衍後代,所以閩南一帶姓陳的很多是陳元光的後代。現在家鄉門框橫匾上還往往繡刻著“潁川衍派”,查一查地圖,發現皖西與河南交界上確有一個潁上縣。有一條淮河支流流到河南固始縣,我猜這就是潁川。閩南原住民身體都比較矮,但也出現了不少高個子,如排球運動員汪嘉偉、侯玉珠、鄭美珠,跳高運動員鄭達真和倪志欽。我們村也有不少家族是高個子,這從另一個側面證實我們是來自中原。

  1932年11月14日我出生在廈門市大同路金山百貨商店的三樓上。廈門本來是個四面臨海的孤島,解放後修建鷹廈鐵路時才填海築堤,把它和大陸聯繫在一起,後來又修了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早在清朝道光時期廈門就是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內外交流頻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又建立了經濟特區,與香港、馬尼拉、澳門、曼谷、大阪、新加坡開通了直通航班。老城區集中靠海的一隅,多是紅磚建築的三層樓。1951年我去南京上大學,對比了廈門,我總覺得舊中國的首都太土氣。

  廈門的自然氣候得天獨厚,氣候宜人,冬天最低溫一直都在4℃以上,氣溫甚至比低緯度的廣州、湛江還高,春節期間芳草如茵、樹木翠綠。在這個南方的小城裡,三角梅、炮仗花和聖誕花競相開放,使廈門贏得了“海上花園”的美稱。(按:鼓浪嶼素稱“海上花園”)

  廈門是個人傑地靈之地,這裡曾經造就了一大批馳名遐邇的人物,除明朝時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新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家方毅、華僑領袖陳嘉庚和大科學家盧嘉錫外,還出了林巧稚、殷承宗、馬約翰(清華教授)、陳至立、郭躍華等人物。這和當地一貫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解放以後福建在全國的高考分數一直是名列前茅,我的母校廈門一中多年來的高考錄取率一直接近100%,許多學生榮獲奧林匹克競賽冠軍。

  廈門環境優美,食品豐富、美味,如“蠔仔煎”、花生仁湯、沙茶面、豆餡餅、肉鬆等膾炙人口的傳統地方小吃。交通十分方便,島內公共汽車、小巴,不論遠近票價一律一元,更可喜的是青年人都很懂禮貌,能主動讓座。在廈門有一種普通的看法:“要想在工作上發展就去北京,要生活和休閒就留在廈門”。

  在廈門西面有一個彈丸小島鼓浪嶼,面積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一萬人,以中等速度環島步行一周大約僅需1.5-2小時。小島中部較高而四周平緩,最高處日光岩海拔高度接近百米,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攻打臺灣前操練水兵的地方。鼓浪嶼在解放前號稱“萬國租界”,東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後在這裡設立領事館,加上華僑在這裡建築許多融合中西建築文化的館舍別墅,使這個美麗的小島美不勝收,有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全島道路蜿蜒起伏,路面不寬,但幽雅清靜,除供遊覽的電瓶車外,不通汽車和自行車。每棟別墅都有圍牆,牆頭上攀滿了三角梅和炮仗花,牆內也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可謂處處鳥語花香宛如人間仙境,每年吸引了近千萬海外遊客前來參觀。

  鼓浪嶼還被譽為“音樂之島”和“鋼琴之島”,據說每10戶人家就有一台鋼琴,有一位旅澳華僑胡友義老先生最近專門在島上建立一個鋼琴博物館,展出了70多架十八世紀以來的各國名貴鋼琴。大鋼琴家段承宗就出生在這裡,祖籍福建的大指揮家鄭小瑛近年來落戶鼓浪嶼,專門指揮廈門的愛樂樂團,並成為廈門的“形象大使”。在如今還能看到與弘一法師、殷承宗、陳佐湟和舒婷等許多國際著名人物有關的建築物。

  我以自己能出生在廈門而感到無比自豪!

  [作者:陳國平(1932—2018),溜江溪尾人,我國著名玉米栽培學家,此文節選于陳國平所撰的《曲折的道路 多彩的人生》(2005年),文中按語為後人所注]



 

陳祖昌:不隨桑海變,一片故人心

晉江經濟報2025年02月25日

  幾乎每個月,今年已經90歲高齡的旅菲僑領、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創會會長陳祖昌先生都要飛回故鄉泉州。

  除了打理在家鄉投資的產業,更重要的是堅持這條延續了數十年的慈善之路,大量捐資助力家鄉的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發展。

  16歲就到菲律賓打拼的他時刻牢記父親留下的那句話:“不隨桑海變,一片故人心。”在艱苦創業成功後,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用行動傾情回報家鄉,用慈善書寫精彩人生。

異國他鄉打拼路

  1935年,陳祖昌出生在晉江金井鎮溜江村。溜江又名溜澳,位於圍頭灣東北角,東臨東海,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溜江人向海而生,有人捕魚討海,有人背井離鄉遠渡重洋。

  1951年,年僅16歲的陳祖昌隨母親移居菲律賓。初到菲律賓,他在父親陳明玉的汽配廠幫忙,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1959年,他用打工積攢的資金創辦了一家鐵罐廠,開始自主創業。回憶起那段日子,陳祖昌說:“那時候,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正是這種勤奮與堅持,讓他的事業逐漸起步。

  1970年,陳祖昌涉足包裝行業,生意越做越興隆。隨後,陳祖昌創辦了植物油廠,在菲律賓南部投建發電廠,與臺灣朋友合作創辦菲律賓中國信託銀行等。提及事業成功的原因,陳祖昌常說:“做生意要多元化,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同時,他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科技、對人才的重視,也讓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商業版圖涵蓋了電力、金融、房地產、包裝、印刷、植物油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因其造紙業效益非凡而被譽為菲律賓“紙王”,是菲律賓包裝業的巨頭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陳祖昌頻繁回鄉參觀考察,參與家鄉的經濟建設,是泉州市較早回鄉投資的僑商之一。1983年,他回到故鄉溜江,為改變當地的貧窮面貌,他開始對家鄉進行投資。20世紀80年代,村裡打算集資建設村莊道路,當時旅菲的溜江僑親就找到陳祖昌。他二話不說慷慨捐資,還大方表示“不夠可以再來找我”。這條公路也成了晉江農村的第一條公路。日後,每次家鄉需要建設,陳祖昌都慷慨解囊。

桑梓情深永不變

  “不隨桑海變,一片故人心。”這是陳祖昌的父親陳明玉在菲律賓打拼多年後,寫下的一句飽含思鄉之情的詩句。立身域外的生存之艱,暌違故土親朋的飄零之苦,讓陳明玉對祖籍國和家鄉的情感格外濃烈。為了彌補父親的遺憾,陳祖昌回鄉支援建設的願望早早就在心裡生了根。

  1983年,陳祖昌回到家鄉,發現當地教育條件落後,便以父親的名字捐資興建了陳明玉幼稚園。這是他慈善之路的起點,也是他對家鄉深情回饋的開始。此後,他陸續捐建了溜江小學新校舍、金井醫院“陳玉明紀念樓”、晉江祖昌體育館、泉州師範學院大禮堂等,一座座愛心建築落成,讓陳祖昌在泉州成為家喻戶曉的慈善家。

  陳祖昌特別重視教育,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先決條件”。“我捐款做慈善不是圖他人的感激,我就是想盡己所能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培養人才。”多年來,陳祖昌關注家鄉教育事業,先後在晉江南僑中學、泉州師範學院、泉州五中、廈門二中等學校設立獎(助)學金,每年都資助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加上在社會上資助的學生,至今陳祖昌已經累計資助了近5000名學生。

  而當初南僑中學第一個拿到陳祖昌獎學金的學生王詩坦,在多年後成為南僑中學的校長,曾擔任養正中學校長。正如陳祖昌先生所期望的,得到資助的學子成為社會發展的助力者。

  在採訪中,陳祖昌雖然陳述和羅列自己數年來的捐獻成果,但言談間仍十分謙卑。“我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鄉親回來,對家鄉多多支持,帶動更多的鄉親,能夠為泉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陳祖昌說。

引僑胞回饋家鄉

  蛇年春節前夕,陳祖昌又一次回到家鄉溜江,為村裡646位60歲以上老人發放春節紅包。陳祖昌的這個善舉堅持了近20年,但今年卻是他首次出席發放儀式。村裡很多老人經常念叨:“領了祖昌先生這麼多年的紅包,卻一直沒機會當面感謝。”這一次,聽說陳祖昌先生要親自發放慰問金,老人們都非常開心。

  陳祖昌剛到溜江老年協會,現場便有人喊起來:“來了來了!祖昌先生來了!”被家鄉人簇擁著,陳祖昌動情地說:“我捐資的數目不多,但這是我的一個心意,我希望一直繼續下去,給大家帶來溫暖。”

  而更讓陳祖昌高興的是,這份捐贈不是他一人出資的,同樣在菲律賓打拼的僑胞陳德雄今年第一次加入進來。“這些慰問金裡頭有一半是陳德雄出的。”陳祖昌笑著說,“因為我做慈善,而帶動幾百個人一起為家鄉作貢獻,這才是意義所在。”

  在陳祖昌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開始關注家鄉的發展,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作為中菲兩國慈善事業的橋樑,他多次組織菲律賓華僑代表團回國考察,促進中菲經貿和文化交流。20世紀90年代,他說服同樣旅居菲律賓的晉江籍僑胞施至成回家鄉投資,共同建設了晉江SM城市廣場。

  2023年,在他的影響下,陳德雄為福州大學晉江校區捐建了一座陳德雄圖書館。落成慶典儀式上,陳德雄在致辭的最後特別感謝了陳祖昌:“感謝陳祖昌先生對我人生路的引導,讓我有機會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小小的力。”

  雖已“鮐背之年”,但陳祖昌仍然積極投身慈善事業,頻繁地出現在中菲各項社會公益活動中。陳祖昌欣喜地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他的慈善之路不曾停下腳步。陳祖昌常說:“不論成就大小都不能忘記家鄉,要力所能及地善待他人。”他希望他的下一代能比自己更經常回泉州、回晉江,“能夠繼續我在家鄉所做的好事和善事”。

 


華僑的榜樣

陳 金 陵

祖昌先生是溜江村愛國僑領,是菲律濱宋慶齡基金會創會會長,是溜江村、金井鎮、晉江市、泉州市、福建省華僑的榜樣。他一生熱心公益事業,為家鄉振興,為祖國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是一位享譽遐邇的愛國僑胞!

  祖昌先生早年跟隨父親往菲謀生,事業有成後不忘回饋家鄉建設。在村中建造公路,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建設自來水廠,為村民生活提供方便。他非常熱心教育事業,集資建設溜江小學新教學樓,獨資建設以其父親陳明玉先生命名的"明玉幼稚園",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不遺餘力。

  2007年首屆溜江學校海內外董事會成立時,他親臨現場指導,並被推選為永遠名譽董事長。還與晉江第一實小建立資源分享教育互助單位,在第六屆董事會成立時,他再一次親自回國主持成立儀式,為新任董事就職監誓,並與晉江市統戰部長上臺互動,在91歲高齡時仍然關注家鄉的教育事業,真正是無私的好老人,好僑胞!

  他關愛老齡事業,自2002年開始捐贈溜江老年人協會,至今從未間斷。2022年開始,同愛國愛鄉僑胞陳德雄先生一道,春節為全村老年人派送愛心紅包。家鄉60歲以上老人646人每人人民幣1000元,至今年已經是第4個年頭了。
陳祖昌先生愛國愛鄉的事蹟受記者採訪,多次登上《泉州晚報》、《晉江經濟報》。他是溜江、金井、晉江、泉州、福建的福星,我們永遠敬佩他!永遠感謝他!永遠祝福他!

  21日下午,祖昌先生帶領晉江市領導及《晉江經濟報》記者一行人到現場視察,向鄉親們講了熱情洋溢的話。鄉親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六十歲的人

陳 貽 景

 

十幾歲的人,經過四十年的奮鬥,閱歷豐富,心寬了,爭過了,拼過了,得意過,失意過,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也作非分之想,一切習慣了。當年的豪氣化作寬容,當年的棱角磨成了圓潤。偶有不順,一笑了之,並不必放在心上。在愛的世界裡,沒有誰對起誰,只有誰不懂珍惜誰。有個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懂你的人,就自己懂自己。

  好友是應該相互欣賞的,而不是相互利用的。飯應一囗一口吃,事要一點一做。凡事都有個過程。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光從容還是不到的,適當的時侯還是要秀一下自已。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有時侯甚至沒有對,錯。你以為錯的,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對的。而你竭盡全力為之奮鬥的,卻很有可能正是別人擺脫和拋棄的。生活品質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已的心態。珍饈美味、杯晃交錯間,如果掩映的是爾虞我詐,則遠不知三五知己。淡茶話家常。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氣一些,曖一些。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你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末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裡未見得就是白開水,很有可能悶的是一盞極品龍井。

  事業有成時要珍惜自已的身體,事業無成時,也要讓自己更健康。你的生活應該是淡定,從容健康而幸福。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夠遇見。放下貪念,看淡了得失才能品賞幸福,花開,花落那是起伏的人生,波峰,波谷,那是燃燒的生命,順風逆風那是歲月感悟,春去春回,那是別致的風景,做不成太陽,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徑,成不了明星,就做平凡的百姓!

  人的成熟不是年齡,而是心態,心的成熟不是遇到的事情多,而是對待事情的態度,人活在群體中看看別人的錯,再想想自己的過。看看他人的非,再諒諒他人的難,人心越淡,傷害就越少,心有多寬,快樂就有多少,人生不可能時時順心,處處完美。有時遭遇誤解,言辭申辯是徒勞,不如一笑而過,讓時間告訴答案,遇到話不投機之人,多說是過,置之不理才是一種智慧,人要心靜,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不如觀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聽即忘。能干擾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開,你若平和,無人可恨,你若不究,無人能擾,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鬆,世間之事一念而己,心中若有,事事重,心中若無事事輕,淡定之人不負贅,豁達之人不受傷,人生如葉片,一生一落,一落一生,每一個光陰流轉的季節,都有嫩芽懸于枝頭,人心是容器,時常刷新,時常清空才會面朝陽光,輕裝而行,花開一季,人活一世,樂天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