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
中醫師 許 聖 品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臨床以關節疼痛﹝以雙膝關節和雙肘關節疼痛為主﹞。也引致人體四肢酸楚、麻木、重著、活動障礙等為主要症狀。它常因氣候變化,寒冷刺激,勞累過度等為誘因而發作。發作時患部疼痛劇烈,有灼熱感或自覺燒灼而捫之又不覺熱的感覺。因本病病理複雜會引致遷延日久,可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彎腰駝背,漸至足不能行,手不能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嚴重者會危及心臟,可引起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發炎或水腫﹞,應高度重視。
本病的發病原因可能與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而引起機體的關節發炎的病態反應有關。中醫學認為,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機體內在正氣虧虛,陽氣不足,衛氣不能固表,以及外在風、寒、濕三邪相間作用於人體,侵犯其關節所致。臨床的症狀為肢體關節、肌肉、筋骨發生疼痛、酸麻、沉重、屈伸不利,特別於天涼或陰雨的環境,上述的症狀更會加重,甚至關節會紅腫、發熱及疼痛。
中醫如何辨證施治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呢?中醫認為以下面六種辨證施治療原則;
一.風濕相搏,郁而化熱証;關節疼痛,有灼熱感,伴有肌肉酸痛,自汗惡風,舌質紅絳,苔白或黃,脈弦緩或數。治則:祛風除濕清熱。代表方;桂枝芍藥知母湯。
二. 寒濕凝滯証;關節劇痛如掣,四肢拘急,惡寒酸冷,身體困重,苔白而潤,脈弦或緊。治則:溫經散寒除濕。代表方:烏頭湯合朮附湯加減。
三. 痰瘀互結証;關節漫腫,僵硬變形,活動不便,痛有定處,或痛如針刺,口乾燥。舌頂紫暗,苔膩,脈澀或弦或滑。治則:化痰通絡,活血止痛。代表方:活絡丹加減。
四. 肝腎虧虛証;病程較長,關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疼痛,畏寒喜溫,陽痿早泄。舌質淡,苔白,脈細微。治則:補益肝腎,祛風止痛。代表方:獨活寄生湯加減。
五. 腎陽虧虛証;關節腫大,僵硬冷痛,惡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治則:溫腎壯陽,補腎升陽。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六. 針灸、艾灸治療;主穴為曲池、外關、陽陵泉、大椎。輔穴為合谷、風池、陽溪、陽谷、三陰交、解溪、太沖、照海、沖脈。主穴除外每次選配三至六穴,採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次三十分鐘,七至十天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