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窗》

【二】

﹝四十﹞

 

 


 

火 窗

  丁未年年終在即,甫沓入大寒季節,真正的嚴冬來臨了。今年氣候異常突變,是厄爾尼諾現象,地球溫化。當北極冷空氣南下遇上溫暖的海洋,引發低溫所致,也是香港五十九年來的最低溫。市民御寒的現代化衣著,以及各類型、功能不同的保暖用具大派用場了。各適其式,盡顯時代進步,令人感觸。

  童少年生活在鄉下,每逢這樣嚴冬,闊溪出海口,往往是被狂吹的季候風沙封閉,靜止溪水表面會結一層薄冰,港仔尾破犁頭一帶退潮後的水尾墘寒煙騰騰,越冬路過的海鷗、天鵝,停留該處徘徊覓食。休閒的男人選擇向陽的屋簷垟邊曬太陽取暖,而年老的阿婆瑟縮依著“火窗”取暖。

  “火窗”是民間俗稱,各地不同,應屬燻爐或烘爐一類的用具。“火窗”是用竹篾編製的外殼,其下半部編密,上半部周邊編成通透花格狀氣窗,頂部稍拱狀並留圓型窗口,方便添加或更新熱料,內膽是小陶盆,頂部有一弧形彎提把方便提,仿似籠型。咱們的鄉下是用大灶台煮食的,燃料是用茅草或各種農作物的枯稿、花生藤、蕃薯藤等等。三餐必須燒火煮食,“火窗”的熱能就是取自灶裡灰燼餘熱來提供取暖的。以前老祖母一代,都是裹足三寸金蓮,小足穿著高跟尖頭的繡花鞋,行動不方便,雙手緊圍抱著“火窗”,擱在懷中取暖,可說是節約能源地挨過嚴冬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也是嚴冬有次到閩西長汀,卻見上年紀的男人穿著深藍色粗布長袍,一手提著頗大的“火窗”取暖通街走,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各地民風不同,見怪不怪。

  這種取暖的方式,隨著社會發展而淘汰消失了。可想而知的,現代三餐燒煮已經改用燒煤炭再轉用石油氣及電熱能了,農業耕種也日漸式微,即使有農作物枯藤杆稿也不會用來燒飯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場上各種保暖用品是用電能轉熱能或化學熱能,方便乾淨,容易購買。“火窗”這古早物,在咱們鄉下可能是難找的遺物了!

【華 群】

 

徵求『古早物』稿件

  自從『古早物』專欄面世後,得到鄉親朋友們的捧場,大力支持。但是由於我們畢竟見識有限,對古早物認識不多,所以希望鄉親們大家一起來共同辦好『古早物』專欄。親愛的鄉親朋友們,您們身邊或曾在什麼地方見過您認為是古早物的物件,請把它記下,最好連同相片一起寄來本會或電郵至本會電郵信箱,經本刊審核後,若符合古早物條件者,將會刊登在『古早物』專欄。

  本會保留有刪除、修改及不予刊登的權利。所有來稿不論刊登與否,一概不予發還。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