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邑溜江瑣談

陳 穎 舸

  近日偶讀一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一篇文章,其內容提及與「溜江」有關的幾個地名,其文稱「留從效廟在郡東南留澳,廟後有岩石,故稱留灣,亦稱留石。」 這看似順理成章的詮釋,其實也從某種角度說明了留澳(溜澳)、留灣、留石(溜石)這三個地名非常容易被混淆甚至被曲解、誤導,故略陳固陋,以求實為意。這三個地名中「留澳」、「留石」在晉江市,分別屬於金井鎮和池店鎮管轄。「留灣」地名則有兩處:一是在永春縣桃城鎮留安社區(村),《永春縣誌》(1990年)載「留灣」為其古稱,系五代清源節度使、宋鄂國公晉江王留從效的故鄉,「山曰留安,水曰流灣,以公故名」,《大清一統志》載:「留從效古宅,在(永春)州東北留灣」;二是對金井鎮留澳(即溜江村)的誤稱,因古文中「”與“灣”相近而經常被誤抄誤錄,而在今金井鎮溜江村,根本無法找到與「留灣」有關的實物考證和民間口傳。另今溜石一帶港灣稱「溜石灣」,但亦未有「溜(留)灣」之稱。

  談起「溜江」這個地名,一定要提及晉江這條泉州的母親河以及對家國做過重大貢獻的留從效。首先作為江名,溜江是對晉江下游一段的稱呼。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載「晉江,在城南里許。蓋筍江、浯江、溜江之總名也。……環城東南,至溜石,別名溜石江。此處城東之水,負城南江外數重之水不得自入海者,皆歸此以入。……按江舊名晉江,後分西為筍江,東為浯江,浯江之東為溜江,溜江東南為蚶江。四江雖有異,皆為晉江……」、「溜江之南,則收龍首、小烏石、雙鳳、行輦諸山之水」。可見,溜江是晉江下游的一段,並因「溜石」地名而得名,其範圍大致在自溜石至法石一段江面。

  溜石,位於晉江南岸,因岸畔有多處巨大礁石坡伸入水中而得名,現轄于池店鎮,分溜石、溪頭、霞福三個行政村,俗稱「大溜石」。清乾隆、道光《晉江縣誌》均記載三十都有溜石、下岬(即霞福)等鄉而無「溪頭」,晉江市檔案館收藏的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晉江縣青陽示範鄉溜濱保圖》也只有溜石、下岬兩鄉,可見古時溪頭地域尚屬於溜石的一部分。1965年從溜石生產大隊分拆出溪頭生產大隊,而霞福生產大隊則於1959年至1963年期間成立。另需一提的是三十一都也有溪頭鄉,今屬磁灶鎮壩頭行政村,兩「溪頭」曾被志書混淆,故此贅述。溜石、下岬宋屬永甯鄉和風裡,明、清屬三十都,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屬青陽鄉溜濱保。而現在的溜石行政村,其地域原稱「黃後」,因沿用原村名「溜石」至今而俗稱「小溜石」(以下本文所述之「溜石」均指「大溜石」)。溜石雅稱「溜江」,見諸於廟宇之祀神、族譜、墓碑之冠名,如南嶽廟的「溜江助順將軍」、《溜江吳氏族譜》(清乾隆十三年吳篤輝編修)等。

  溜石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突出,自古享有盛名。晉代以來衣冠士族南渡沿江而居、中原漢人南遷給予這片土地充分地開發,近三十多年來文物部門在溜石霞福村陸續發現有南朝三座、唐墓八座,可見一斑。溜石村中有始建於北宋的南嶽廟,據傳後遷於郡城,廟中有一方清乾隆十二年的《重修南海廟碑記》,可證其舊址一度名曰南海廟,現奉祀的主神是南嶽大帝,殿前右方祀助順將軍。溜石作為「郡城出水第一關」、「郡溪入海第一門戶」,是泉州通往晉邑東南沿海的交通樞紐,溜石古渡自古以來就是城南諸鄉行人過江入城的捷徑。始建于明萬曆年間的江上塔(又稱「溜石塔」),既是鎮江風水寶塔,又是曾與六勝塔、姑嫂塔並列為泉州港的三大航標。宋代以來晉東平原一帶的先民開管道、修陡門,「內積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著名的水利工程六裡陂也始于溜石這片土地。溜石同時是扼守泉州城南的軍事要塞,舊時設有銃台,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建並重兵駐防,其「周遭二十餘丈,崇之丈有四尺,下為銃眼十八,配以大發、大神飛炮十八門,上層設銃眼二十,配百子銃佛郎機四十門,據高而發,勢無所不靡。塔畔列營房,宿軍士三百員名。」清設溜石汛,從屬於福建陸路提督軍門泉州城守營分防的安海汛。

  留澳,即溜江行政村的俗稱,是個有八百多年歷史的海港古村落。關於「留澳」地名的由來,說法較多,幾乎與留姓、留從效有關,但至今唯一可以找到依據的是源于晉江溜江、崙上明代的《留氏族譜》,譜載「尚賢公,……性樂山水,琴棋雅趣,自設海澳曰留澳,商船聚貨市利。」 留尚賢為留從效的九世孫,所以說「留澳」地名的由來與南宋時期泉郡望族留姓對此的開發有著密切的關係。雖明代留姓逐漸式微,但家族中登科及第者仍不乏有之,故其譜牒的可信度極高,所以筆者竊予採信。現村中仍保存有宋代的留從效廟,原祀留從效,後祀廣澤尊王而稱尊王公宮,村南仙洞份有尊具有宋代風格的摩崖石佛,都見證著留澳悠久的歷史。關於「溜江」之稱謂,最早見於溜江飛錢陳氏下宗長房族譜抄錄的明正德丙子年(1516年)《溜江陳氏族譜序》。譜序雲「溜江望族陳君時興,袖其族牒步入雲軒之下……」,故認為古時「溜江」的稱謂是雅稱,而目前的行政村名「溜江」取自于古時「留澳」的雅稱。留澳宋屬安仁鄉弦歌裡,明、清屬十五都,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屬金井鎮溜江保,現仍轄于金井鎮。「留澳」既是村名又是海澳名,而且有大小之分,故古時村名有「大溜」、「大留」之稱。如《八閩通志•卷十三•城池》載「福全千戶所城在晉江縣東南十五都大溜村」,這也是地方史志對「留澳」以及「福全」最早的記載。傳聞福全所城興建時,留澳留姓的聚居地部分被圈入所城並導致留姓族人的大量外遷。有明一代留澳成為福全所城的天然屏障,《閩書•卷四十•扞圉》載「福全守禦千戶所,在晉江縣南,三面跨海,西通陸,附所有大留、圳上二澳,要衝也」。正由於留澳重要的海防位置,被歷代政府所重視,明代設有東門外墩台,民國以來建有炮臺、防空洞、戰壕溝、民兵哨所等設施。目前溜江民兵哨所是晉江僅存的六個民兵哨所之一,而解放初晉江各類哨所曾一度多達106個。留澳自南宋以來一直是晉江東南沿海外港要口,有明一代曾是福全所城的主要港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因華僑出資購置燈光捕魚大排船以及改革開放初的機帆船等先進魚船而成為著名的漁村。同時留澳還是個文化名村,1996年元月,「溜江村蒲公英農村兒童文化園」被文化部批准成為全國十三個農村兒童文化園的試點之一。1998年4月由旅港溜江同鄉會刊發的《溜江鄉訊》成為全國首家村級報刊,至今已出版73期。

  溜石、留澳兩村,一個在晉邑北部的江邊,一個在晉邑南部的海邊,都因靠近大江大海而以「溜江」為雅稱,也都因景色優美、特色鮮明而雙雙被評為2004年十一黃金周泉州18個魅力鄉村(首批),成為聞名的「晉邑兩溜江」。這兩個村莊都有過悠久的歷史,在晉江的發展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代以來都是本邑著名的僑鄉。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留澳、溜石兩村先後興辦小學,校名均為「溜江小學」。由於留澳鄉向政府申請註冊校名在前而得以保留並沿用至今,而溜石鄉的「溜江小學」因申請在後而改名為「溜濱小學」。而如今「溜濱」正潛移默化地成為溜石的另一個雅稱,見諸於社團名稱「溜濱旅菲同鄉會」、水利設施名稱「溜濱水閘」以及官方檔中的「溜濱村」。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留澳溪尾份的一位陳姓村民因大兒子生病與溜石溪頭村的一位朱氏村民同住福建醫科大學泉州附屬二院的一個病房。住院期間,兩家人互相照顧、情投意合,陳家有時回留澳就託付朱家照看兒子並最終互結誼親。斯人已逝,如今這兩對誼父子只剩下七十多歲的朱家的兒子,而這朱家的兒子還一直惦念著陳家誼父的忌日。這兩位淳樸的村民,分別來自本邑南北兩個溜江,雖不飲一江水,但一個住溪尾一個住溪頭,又似同飲一江水,如此的機緣巧合讓他們結誼,這不愧為一段人間佳話。

注釋:
北宋陳從易《鄂國公廟碑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關隘志》「溜石銃台」條
《晉江地理》(晉江經濟報、晉江市文聯編,2008年4月出版)之《溜石:小河從村裡靜靜流過》轉引,引用部分出處未詳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八•水利志》「六里陂」條


 

千里傳鄉音 深深故鄉情

─ 訪旅港溜江同鄉會永遠名譽理事長陳祖江先生
轉載自《榮譽雜誌》 文 / 鄧麗雲 程晨

陳祖江先生 于1959年來到香港生活,在近六十年的光陰裡,他對故鄉的感情日益深厚,沉澱出一顆對家鄉奉獻的心。他自學編排出版技術,主編《溜江鄉訊》18年,為身處異地的鄉親打開了一扇瞭解家鄉的窗戶;他關注家鄉的教育事業,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他亦熱心公益,關心社會,為諸多社團的宣教聯絡事務傾力奉獻。他秉持愛國、愛港、愛鄉情懷,為傳遞鄉情,敦睦鄉誼,永不言休。

割捨不斷的故鄉情

  最美不過家鄉水,最親不過家鄉人,無論漂泊在哪裡,永遠割捨不斷的就是那份濃濃的故鄉情。

  陳祖江先生的祖籍是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溜江村,1959年,年少的他隨母親來到了香港定居。在香港接受教育,就讀于福建中學。畢業後,他先在油行工作了三年,1971年與友人合股創辦誠興油行有限公司,經過40多年的用心經營,雖經歷過起伏變化,但也一直堅持到了現在。現如今,面對市場變化,公司亦在轉變發展策略,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他言,只要公司還有需要他的一天,他就會堅持。

  當事業步入軌道,陳祖江先生便開始思索,能為家鄉做點什麼。雖然他是年幼離家,但是對家鄉的感情卻日益深厚。一方面是受母親的影響,經常聽母親提起家鄉的人和事,他也隨母親經常回家探訪。另一方面,在參與社團服務的過程之中,在與鄉友的交流中,加深了對家鄉的瞭解。

  溜江是一個漁村,也一個僑鄉,外來企業投資不多,當地發展的產業多依賴當地的華僑投資,大家同心協力為了家鄉的社團和家鄉發展的精神,讓陳祖江先生十分感動:“同鄉會和鄉訊的發展都得益于這些家鄉賢達的幫助,大家一齊為家鄉付出了很多。例如菲律賓華僑代表陳祖昌先生每年都會為旅港溜江同鄉會捐款兩萬多元作為會務及鄉訊基金,已經堅持了很多年了。”

  在先賢們的影響下,陳祖江先生對家鄉的關注越來越多,逐漸地將這份割捨不斷的濃濃鄉情,化為服務,積極地投入到為家鄉的建設之中。

《溜江鄉訊》 瞭解故鄉的視窗

  1998年4月1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對所有溜江人民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天,《溜江鄉訊》─ 福建省首家村級定期出版的刊物,在陳祖江先生及旅港溜江同鄉會的鄉親們的宣導和共同努力下創刊出版了。今年,這份村級會刊已走過了18個春秋,寒來暑往從未間斷過,為海內外溜江兒女瞭解故鄉打開了明亮的一扇窗。

  溜江是一個僑鄉,菲律賓、台灣、澳門、香港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溜江兒女,談及創刊的緣由,陳祖江先生介紹說:“之所以出會刊,就是希望作為一個橋樑,讓在外的溜江人也能瞭解家鄉,聯絡家鄉人的感情,也讓大家看到我們村是互相聯絡的。”

  作為一份村級同鄉會刊物,《溜江鄉訊》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彩色刊印,深受各方讚賞與歡迎,享譽遠近。連續18年從未間斷出版,至今為止連續出版了73期,並於2000年10月1日起,同步上網。這在全國都是創舉,很難想像,它的主編 ─ 陳祖江先生是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家,從徵稿、審閱、打字、拍照、執相、編輯、排版幾乎都是由他一個人主要負責。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做一件事容易,做好一件事卻不易,而堅持一輩子做好這件事,更是難上加難。18年的堅持與守護,陳祖江先生做到了。將《溜江鄉訊》辦下去、辦好,為鄉親們搭建溝通的橋樑,這就是陳祖江先生的樸素心願,為此他默默耕耘,任勞任怨。

  他並非專業人士,甚至連基礎都沒有。當初為了辦好鄉訊,他利用工餘時間自學編排設計,還苦學了電腦操作技術,那時電腦還不普及,而且價格也不菲,他毫不猶豫買來電腦和相關書籍,邊自學邊操作。之後,他又自學了網站操作管理,方便鄉訊出版與網路同步。一字一句,一欄一版,都凝聚著他點點滴滴的心血。如今,這些事情他做起來早已遊刃有餘了。

  在內容編排上,陳祖江先生不斷改進創新,力求豐富多彩。陸續開闢了“溜澳軼事錄”、“姓氏尋根問祖”、“家鄉簡訊”、“鄉事自由講場”、“校園內外”、“杏林趣事”、“雅風草集”、“時令名俗”、“古早物”等多個專欄,圖文並茂,廣受歡迎。

  現在,《溜江鄉訊》的每一期都被福建省圖書館收藏,期期都出現爭相索閱收藏的情況,在海內外鄉親中產生了極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使人一見鄉訊,如見故鄉,真正做到了“千里傳鄉音”。被譽為“集體家書”、“僑鄉明珠”。這也是陳祖江先生的驕傲,他言,還將繼續服務下去。

退而不休,熱心服務社會

  年近70,按理來說,陳祖江先生這個早過了退休的年紀,本應該在家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卻是退而不休,依然每天忙碌,忙於辦《溜江鄉訊》,忙於社會服務工作,忙於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出一份力。

  早在60年代,還在讀書的時候,陳祖江先生就經常到福建同鄉會裡幫忙。1983年6月26日,旅港溜江同鄉會成立,作為創會會員之一,他由此正式開啟了社團服務之路。2002年至2007年,他更被推選並連任了第九、第十兩屆理事長,他秉承著“愛國愛鄉、團結互助、務實求真、敦睦鄉誼”的宗旨,積極發展會務,多年來一直盡心盡力,但凡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他從不推辭,總是全力以赴。

  陳祖江先生亦非常關注家鄉的教育發展,帶領鄉親同心同力,積極資助家鄉的基礎建設與教育文化事業。《溜江鄉訊》還開通了關於家鄉小學介紹的專欄,讓在外的鄉親也能瞭解家鄉的情況。2000年,同鄉會在家鄉溜江小學宣導設立獎學金,16年來獎勵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今年7月陳祖江先生又將與會裡鄉親一道回家鄉辦獎學,為促進家鄉發展不遺餘力。

  為了更好地展現溜江的風采,讓家鄉人也更多地瞭解社團的動態,陳祖江先生還自學了攝影,每逢會裡舉辦活動,或是會裡有成員參與別的社團的活動,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辭辛苦地用鏡頭記錄下社團的點滴,然後呈現在鄉訊中。

  因為一心為家鄉奉獻的精神,陳祖江先生被推薦當選為晉江市政協委員及晉江市僑聯委員,積極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他非常關注家鄉的城市建設和民生問題,他的提案包括整治環境污染、設置城市指示牌、甚至還有改善廁所設計以方便老人家等細緻體貼的問題。

  此外,他還擔任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宣傳部副主任、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理事、香港陳氏宗親總會秘書長、香港晉江同鄉會副宣傳主任、香港深滬鎮同鄉總會顧問、香港福建中學校友會宣傳出版部副部長等多個社團的職務。他曾為多個社團編輯會訊或會刊,在宣教聯絡事務上,可謂奉獻良多。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不管身處何地、相隔多久,故鄉的印象在記憶裡永遠清晰。懷著對溜江的深情眷戀,陳祖江先生以一顆愛鄉、愛港、愛國之心,無私奉獻。正如他所言,只要公司、社團、家鄉還有需要他的時候,他願意繼續奉獻,永不言休。

【陳祖江先生,誠興油行有限公司董事經理,晉江市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晉江市僑聯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旅港溜江同鄉會永遠名譽理事長、《溜江鄉訊》總編輯、溜江學校海內外董事會董事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宣傳部委員、香港福建同鄉會發展部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宣傳部副主任、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理事、香港陳氏宗親總會秘書長、香港福建體育會公關部副主任、香港廈門聯誼總會福利部主任、香港晉江同鄉會副宣傳主任、香港深滬鎮同鄉總會顧問、香港福建中學校友會宣傳出版部副部長。】


喜見《溜江鄉訊》匯輯
熱烈慶祝《溜江鄉訊》創刊十八週年

明 佳


  終於喜見構思多時的《溜江鄉訊》匯輯成冊,難能可貴,值得稱讚和珍惜。

  《溜江鄉訊》是旅港溜江同鄉會之會訊,報導本會會務活動事宜。並借此向海內外鄉親傳遞故里信息,聯絡鄉親,促進鄉誼。

  有心育樹自成林,“匯輯”是把十八年來刊發的《溜江鄉訊》有序地匯輯成冊,免於散亂或糟蹋丟失。鄉訊刊載內容豐富,有頗高的價值觀。有完整的“匯輯”利於存檔、方便查閱。

  “匯輯”尤如一部包羅萬象、圖文並茂的故里叢書,客觀報導描繪故里現實生活及社會面貌、人文景觀、歷史變遷、偏居海隅一方農村生產活動,古往今來,如萬花筒般豐富多采。然而鄉史文化檔案乏陳之際,亦可借鏡,從中梳理,窺探端倪,勾沉溜江往昔,積澱千百年來的史蹟,不論是地域、環境的變遷、抑或族群遷徙和繁衍。是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或好人好事。是鄉里情感或遊子情懷。是豐富生動的民俗活動抑或真偽的民間逸情……等,濃郁的鄉土氣息,無所不載,亦耐人尋味,資料非常寶貴。也是發掘探索鄉史資料參考的素材。

  鄉訊所載的內容,涉獵面甚廣,年代久遠,在勘校時難免有誤。錯別字之誤而使詞意之反亦有出現;個別重要時點之誤在續後相關內容中補述糾正,參閱者可從中甄別。

  鄉訊由於旅港溜江同鄉會執著,鄉訊編輯的努力不懈,廣大海內外鄉親的熱情支持,愛好者的熱心積極地撰稿。歷年來所付出的精神、人力、財力不菲。


想開、看開、放開

陳 貽 景

  人一輩子都在忙著,累著,奔波著,不論多忙,多苦幹,事還是無法做完。人一輩子,都在省著,攢著,儲蓄著,不論多摳,錢還是沒有夠。

  人一輩子都在忍著,讓著,怕著,不論多小心,還是得罪了不少人。我們一輩子都在讀著,寫著,感悟著,不論多聰明,虧還是不少吃。

  人一輩子都在覺醒中,不論多淡定,多機智,遺憾還是有的。世界很大,個人很小,沒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麼重要。我們已怪很苦,很累,無需對自已責備。

  人生是不會事事如意,何必要強為。自已盡心了,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紅塵過往,沒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長,一生很短,沒有必要和生活過於計較,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想不通,就不去想。把不愉快的過住,在無人的角落折疊收藏。

  告訴自已,我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實,我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樂,生話不會因為你抱怨而改變,人生不會因為你惆帳多了,苦的還是自已。你哭生活不會流淚,你苦生活不會煩惱。為人哪能事事如意,樣樣順心。做事哪能件件圓滿,樣樣無憾。既然如此何不微笑,既然這樣何必惆帳。

  人生在世快樂一生,憂愁也一世,何不看開,別為難自已。一個人風塵僕僕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在不喜歡你的人面前丟拈了快樂。不要在飄忽而逝的生命過客那裡留戀。也不要朵朵過眼雲煙煩擾。為自已活,不論生活給予什麼,都坦然接受,這才是生活最好的態度。

  別為難自已與其效仿,最精彩的別人,不如做最真實的自己。走好自已選擇的路,做好自已份內之事,過自已想要的生活,於事不執,於心不著,簡單自然,盡心,隨緣。心累了,聽聽音樂,鬱悶了,聊聊心情,疲倦了,泡一壺閑茶,找個安靜的角落,閉目小,煩時找找樂,別丟了幸福,忙時偷偷閒,別丟了健康,累時停停手,別丟了快樂。

  別再為難自已,人生短短幾十年,拼也好,混也罷,都是瞬間,不指責,不抱怨,給自已一份樂觀,給自已一份平和,不苛求,不奢望,給自已一份淡然心緒,給自已一份寧靜的氣魄。不計較,不比較,保持最真的情懷,保持最好的心情,不羨慕別人輝煌,不喟歎世態炎涼,用自已的腳步,堅定自已的選擇,用平常的心態,經營最美好的生活。


高度在我心中

塵 衫

  在汽車駛出泉州大橋時,眼前有一個花園式的工業園區,那是寰球。對於一個並沒走進寰球的人來說,那是一幢七層樓高的辦公大樓和其它群樓圍成的一個讓人稱歎的美麗工業園。那時的我,夢想著能有那麼一天能在高樓裡上班,那應該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因為在高樓裡上班有了居高臨下的感覺,必定能帶來雄心壯志,有了登高望遠的視覺定能帶來前景無限。而在當時屈指可數有著高樓辦公大樓的公司,寰球就是我的首選,正因簡單的想法有著高高辦公樓的寰球成了我的嚮往。

  得益于老天的倦顧,加上機緣際會讓我來到了寰球。雖說不能直接在這高樓裡辦公,但我也算是她的一份子,時常來往於這有著一定高度的辦公樓。當我真的站在這辦公樓裡,才發現那雄心壯志,那前景無限並不存在。我像是個初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懂,這時她卻溫存的敞開了母親般的雙臂擁我入懷,給予我培養,給予我教導,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她的慈愛,對自己孩子的關懷。母親般的手,牽著我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她用極雙手舉起孩兒高過頭頂,把我舉得多高,我就可以有多高,我就可以看多遠。

  然而,孩子總會長大,當我能自如的獨立行走時,她適時的放開了雙手;當我養成獨立思考時,她給了我鼓勵和支持;當我有了真實的夢想時,她已成了天空。是那麼一天,我躺在草地上仰望著她的蔚藍,想著她離我有多遠?想著她究竟有多高時?她又給了我翅膀,任我在此間自由飛翔,讓我觸摸棲息在她的白雲身上。我感知她真有天那麼高的胸懷,她真有天那麼高的氣派。

  在我摸到白雲的那一瞬間,我清楚得不能再清楚,她並非只有那樣的高度,因為我總飛不出她的懷抱。她是怎樣的高,高得讓我觸摸不到,讓我加速心跳。當我用手安撫加速的心跳時,才發現她的高度就在此處,她早已幫我清洗塵土,給我嶄新容顏,讓我不知覺成了她高貴血統的遺傳。她就是我,我更成了她的延續,我的每一次心跳都是她的脈動,我就是她,她更是我嚮往的位置,她的每一次飛越都是我的高度。我已感受到了,她應該也清楚了吧,她在我心中,高度就在我心中。我心跳有快,她就有多高。

  在汽車駛過泉安北路時,左手邊有一群萬馬正在奔騰。那是我曾嚮往過的寰球,那是我十五年青春的記憶,那是我心中的高度,那是我人生的另一個高起點。我一定會插著你給的翅膀向著更高的遠方飛翔。


椰 子 油

陳 備﹝德宗﹞

  椰子油是壓榨椰子果仁萃取的天然油,保留了油本身原有的香甜味,具有在溫度25度C以上呈清澈液體狀,溫度在25度C以下會凝固的性質。近年全球興起椰子油熱潮,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有大學研究指出,椰子油可以防止及改善腦退化症。

  造成腦退化的原因很多,有五成或更多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就是「乙型澱粉樣蛋白」堆積形成的斑塊使腦神經細胞異常,而導致大腦萎縮的疾病。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偏食、運動不足、酒精攝取過多、抽煙等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

  阿茲海默症在五十歲至五十五歲開始萌芽,高峰期為七十歲至七十五歲。一般來說,腦神經細胞以葡萄糖﹝血糖﹞為能量來源。一旦罹患阿茲海默症就無法正常使用葡萄糖而發生腦退化。然而腦神經細胞的來源並非葡萄糖而已。椰子油含豐富中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會在肝臟分解名為「酮體」的物質,就是這個酮體改善了腦退化。另外有用腦習慣的人可防止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閱讀、寫作、演奏樂器、打麻將等等都是在用腦。

  那些年,旅居菲律賓的鄉親返鄉總會帶來椰子油。尤其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椰子油更是家鄉親友的恩物。椰子油可以用來炒菜,治療小孩的臭頭及各種皮膚病、腸胃病等。椰子油還有美髮的功效。七年前表弟少芳嫁女,我去了一趟菲律賓,表妹送了一瓶椰子油。塵封了幾年,去年開始啟用,煮麥片時加一點點椰子油,沖咖啡時加一點點椰子油。我還用椰子油搽在頭髮上、皮膚上。

  菲律賓盛產椰子。椰子油的功效,旅居菲島的鄉親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