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陳 貽 景

  為人收斂,不大驚小呼,為人謙讓,不傲慢自居,不少人受到傷害悲苦不已,逢人便訴,淚涕漣漣,以博人之同情,或許起初,人們會為你抱不平,時日一久,不平已變成不屑,而你卻不查,依然喋喋不休,抱怨不已,這時在人們的眼中,覺得競是如此的不可思議。

  苦不言是一種智慧。人生在世,往往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傷害而心痛不已,累累傷痕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禮物,與其喋喋抱怨,不如靜下深思,流年似水,青春的煬痛將沉澱為一種經歷,或為蘊藏在靈魂深處的暗夜精靈。與其苦形於色,不如苦過之後,輕輕拭去眼角的殘淚,用燦爛的笑臉遮掩憂傷,將暗湧深藏。正是這些刻骨銘心的痛,讓我們懂得了珍惜生活,珍惜身邊的人。喜而不語是一種豁達,朋友之間的戲虐,遭人誤解後的無奈,這時過多的言辭申辨反讓人覺得華而不實,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評。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有時一個微笑可以讓兩個宿怨之人冰釋前嫌,可以讓異域他鄉之人倍感親切溫暖。世界上最簡單的動作,完美的詮釋了人間最複雜的道理,喜而不語留給人們更多的遐想空間,猶如嘴角那抹淡淡的微笑,散發出來的魅力,讓世人為之做出無數猜想,一個平凡的人因為不平凡的微笑感動了無數人。世界也因此多了一份神秘的美。在某個清晨或黃昏打開日記,發現所有的誤會,傷痛早己隨深秋的落葉消失在舊日的風中,唯有那盈盈的微笑篆刻在歲月的年輪上。


 

鄉間的端午節

華 群

  近日走到街上,在街頭巷尾已是粽子飄香了。不覺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即將來臨。在腦海中難免閃掠孩童時期在鄉間歡度這個民俗節慶的情景。

  隨著年紀長大,走上社會,接觸很多民間習俗,咱們一帶的鄉間與全國廣大地區有的差異很大。一年一度的農曆五月初五,包粽子、划龍舟是紀念二千多年前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入汨羅江殉難的日子,節日氣氛隆重,香港是公共假日。記得在青年求學時也參加過划龍舟比賽。而在鄉間不知何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移默化了,經典的節日食品 ─ 粽子,演變為“煎嗲補天”民間習俗了。這一天長輩們還會用五色線搓成細索繫在孩童的手腕上,耳孔中塗抹玲瓏沬,還會採擷艾草插在門楹上。解放後破除迷信,很多慢慢消失了。

  這些應節的屑事為何會有不同的變異?有的也難理解。童年時因為要繫五免彩索,而且要保留到七巧節才能卸下用於拜『七娘媽』,好動的男童就感覺是一種負擔,麻煩討厭,長大後也很想探究,認為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起因何為?問及長者,都沒有完美的答覆,只是祈求小孩乖。即是具約束感,以防不測之意。直至近幾年前,在翻閱百姓民俗禮儀大全無意中得到啟發。書中記載端午節:“相傳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羅江殉難後,楚國的百姓每年在五月初五這天,大家都駕著船,把飯裝到竹筒裡,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長沙有位名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吞了,今後你們可以用竹葉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線捆牢。因為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說完人不見了。後來歐回把此事告訴大家照辦。”從這簡約的記述中,不管是真或假,五色彩索被迷信中賦以神秘感,並被引伸擴大的發揮應用了。五月節的五色索被視為避邪,保障生命安全的一種精神寄託了。各地鄉村各地例,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足為奇,習以為常。

  每當老鄉們聚首,鄉間的節慶習俗都是聊談的話題,扯到“五月節”,亦時而會不約而同、異口同聲地,“煎嗲補天”。特別恰逢梅雨紛飛的春末夏初的悶熱天氣,“煎嗲補天”也成為口頭禪了。因為咱們鄉間地處海隅一方,又是丘陵地帶,農地盡是旱田,不宜水稻種植,糯米需由外地輸入,這段歲月既是黃梅雨季節,又逢青黃不接,這類的糧食價錢較貴,而且市面上不一定購買得到。故在節慶祭品上適當改良,只要主觀思想、精神不變,用何種儀式做紀念,其意義應當都是正確、深遠的。更藉女媧補天的意願,祈求日朗天晴,方便農耕勞作,又有豐盛的祭品,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屈原於川流深淵安然無恙,免被洪水猛獸侵擾,此舉措亦善美矣,只是略談認識。

  煎嗲祭品的製作快捷,用農曆四月剛收成的小麥在家中用石磨推磨成粉,或再用篩斗濾過。也可在市面上買麵粉,配以食糖,加水調和攬拌至合適稠度,當鐵鑊加熱後施入花生油,其後用勺子把糊狀的粉料鋪上,再經翻轉烙(煎)熟,便是甜韌可口香噴噴的美食了,即是紀念節慶的祭品。

  這種鄉間的食品,市面上沒有供應。但最近在手機上收到一段訊息,咱們的鄉親在金井街經營這類鄉間美點小食,煎嗲上市供應,圖中尚有文黃潤滑鮮見的“薯纖嗲”,久違了,令人饞涎。這種鄉土食品文化值得宏揚,堅持經營,發揚光大。

  端午節,鄉間俗稱五月節,是傳統中國民俗節日。包粽、煎嗲,同樣是祭品,又是美食。不同地域,一樣的中華文化。【華群】

煎嗲

 

 

粽子

 


遇見芬芳

塵 衫


  一生要有多少遇見,或刻骨銘心;或相忘江湖;或一見如故;或擦肩轉逝。而有些遇見,只在當下萍水相逢,便可溫暖那些孤獨落寞的時刻,甚至可以讓彷徨的心有了堅定的方向。

  遇見她時,我渾然不知,她已是「十大感動晉江」的志願者之一,更不知她的志願服務時間,幾乎等同於她的業餘時間。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在我跟前,眼神是如此的清澈淡定,讓我如見菩薩般的心安。她話不算太多,但開口總是顯得很有見地和思想。行動是檢驗一個人修為的有效方式,她一直用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

  在仁愛崇德心棧一起承擔的一年多來,我遇見了一個不同於世俗凡間的小姑娘,其實,我更願意表達為:有別於「金牌志願者」的人,她不私無畏,我行我素。每到週五淩晨四點,總能看見她帶著一堆八寶粥之外的配料,和她為志願者精心準備的菜,準時出現在養德素食館,這天的仁愛崇德心棧奉粥活動就此開始。

  一個人要有多大的修為,才會把握在手中的糧資鬆開,笑對不公相待,只是默默的按事就班,積極而為,領導想了多少方法要彌補她的「不平」,她卻笑笑,便把利益紛爭化為零。

  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把一個世人視為穩定的工作辭去,而投身向善。曾聽她講述別人為了他們工作單位裡的一個職位,削尖了腦袋,用盡了辦法,都很難如願以償,可她卻在打好了堅實基礎的崗位上,抵擋著眾多人不解的疑問,而輕輕一揮衣袖,一心向著眾生離苦得樂的道路前行。

  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平常心,才會把用心經營的「粥五」,用一串鑰匙交在我手中,淡淡一句「我以後可能不來了」。我知道她有多愛著心棧,知道她有著她不可跨越的使命,不得不捨離。她曾為了心中的嚮往,而暫時一小段時間沒來心棧,我想,那段時間她要有多糾結。我這一次,見她離開的背影,是那樣的堅定,是那樣的從容,甚至還帶著光芒。我心生歡喜,心生信念。

  隨喜讚歎,仁愛崇德心棧週五的負責人黃小芳。


女兒出嫁了

咱 厝 人

 

  再過幾天女兒就要出嫁了。這幾天來心情一直是亂哄哄的,老姐妹問我:“女兒出嫁的那天,會不會哭?”我淡然一笑:“不會吧!”,實際上從女兒訂婚的那天起就偷偷地哭過好幾回了。在出嫁的那天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別哭得唏里嘩啦,化個妝不容易,因為那天女兒是最美麗新娘!

  女兒長大了,總有一天會出嫁的,這是條人生必經之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中國的老傳統已經相傳了幾千年,但是這幾天我真的很黯然,很失落,也很憂傷。

  二十多年前,上天把女兒賜與我們,我們無比欣喜,全家人都很疼愛,再加上她爺爺、奶奶沒有女兒,更是被他們當作手心裡的寶。有一次,不知做錯了什麼事,我打了她幾下,爺爺立即跟我變臉,還摔破了碗。從出生落地的五斤四兩,到蹣跚學走路的樣子,現在還是記憶猶新。從小學到大學的課本都放在書櫃裡,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都還沒長大。

  二十多年了,九千多個日日夜夜,多少個艱辛和零亂的日子裡,總盼望著女兒長大。如今突然長大了,有知識、有漂亮、有文憑,卻要嫁人了。那種無法割捨的情感無法放下,想到她馬上要和另一個家庭去生活,千叮嚀,萬囑咐,到了婆家不比家裡了,說話要小心一點,父母看著你長大,生活習慣和脾氣都了如指掌。到了婆家他們開始都知道你的優點,當你的缺點慢慢浮現的時候,就一定會產生一些矛盾。希望你一定要認真處理好,特別是婆媳關係,要愛屋及烏,尊重家人,要學會謙讓,要懂得擔當!不再任性!女孩兒就像風箏一樣,無論飛得低,還是高,媽媽的心一樣為你擔憂。

  女兒真的出嫁了,這幾天來一直無法入眠,像記錄片一樣,回憶著女兒長大的歷程,想著她的一生就要託付給另一個別人了,心情五味雜陳,但我很堅信,女兒、女婿你們一定會幸福快樂,相敬如賓,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