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留澳東面岸邊的二塊巨大而相疊的大礁石,至少一個世紀以來,村人都稱叫“騎馬石”,近年又定為溜江八景之一的『金馬登名』。這二塊巨石屹立海灣東面,抵擋東湧巨浪,守護著留澳漁村。多年來對於此“騎馬石”也有不少歌頌和讚美。
我自小天天與“騎馬石”舉目相望,少年時代無數次爬上它的最高處去“曬鹹魚”,對它還算比較熟悉。它是南北二塊巨石頂部相偎,下面中間夾著另一塊小石而形成一個石洞。大半生與它朝夕相處,但對這二塊巨石叫“騎馬石”這個名稱卻一直存在疑問。因為感到大多數的地名和景點名稱,都與它的迫真的形態而取名或以歷史故事而得名。例:武夷山的“玉女峰”,從某角度看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大王峰”,似威武的武將。就如本村的“印石”,其形如印,“窟仔兜”也因礁旁有一個從不枯乾的水窟。而這兩塊稱為“騎馬石”的巨石,不管從什麼角度都看不出似馬頭、馬尾或馬鞍;人騎馬或人牽馬,看不出奔馳或行空的態勢。更沒有傳說故事支持此名稱。找不到為何稱叫“騎馬石”的理由。惟一感到只似一塊巨大的馬蹄。
每當春夏的傍晚,無數村人都會湧到海沙灘上乘涼,講古論今。聽老一輩人講,明、清時期的故事,因此其中曾聽到前輩議論過“騎馬石”。其實,我們天天一眼看到的那兩塊巨石,並非真正的“騎馬石”,而是在此二塊石西邊相距約五公尺處的一塊小石。1960年前,此石還終年被海沙淹埋,只露出地面70公分高,人們都稱叫“騎馬石仔”,此塊不顯眼的小石,在明朝末期,留澳沙灘曾經被福全城內蔣相國家族霸作練馬場,此小石即是騎馬時的墊腳石,當時曾激起留澳人全民抗暴的民間傳說。
小“騎馬石仔”終年被海沙埋著,人們一抬頭,一舉手,只看大不看小,就將它旁邊那二塊大石叫做“騎馬石”。近百年的歷史歲月,就這樣誤導“騎馬石”。
據前輩傳述,那二塊相偎疊的巨石,它的底部有一道約二米闊的洞隙,每當大浪沖湧入洞,會發出巨大的嘯,古時曾稱為“嘯石”,它的南邊相連的一堵三米高,如牆壁般的礁石,天天受濤浪拍打,故稱“拍壁石”。
如今,沙灘沉沒,地形變遷,水位上升,留澳海灣築起防波堤,抵擋東海巨浪。“騎馬石”等礁石已脫離海岸,此一片曾經防衛留澳海岸的礁石,已無人再考究它的歷史名稱而成為沉浮在岸邊的“騎馬石群”。
“騎馬石群今猶在,不見當年白沙灘。”……
【陳 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