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文 佳 作 共 賞
再識『小溜澳』
陳 穎 舸
關於晉江東南沿海的“小溜(留)澳”(以下統一稱“小溜澳”),筆者曾在《溜江地名探略》(《晉江史志》2010年4期)、《溜江史事探微》(《溜江鄉訊》總52 期,2011年4月)之四《大小溜澳》進行有益的探索,並提出“‘溜澳’不僅是村名,也是海澳名,而且有大小之分”的論斷以及“‘破犁頭’包括‘廳前’是‘小溜澳’”的觀點。溜江旅港鄉賢陳明佳先生在《從文獻記載尋回鄉土氣息》(《溜江鄉訊》總71 期,2016年元月)一文也闡明自己的觀點,認為“廳前”一帶是“小溜灣(澳)”,和筆者的判斷相近。
“廳前”,又稱洋下垵澳,其名稱由來未詳,洋下村則稱 “下滬”。東面以溜江村的內嶼、中嶼、外嶼三座島嶼為屏障,西面有名曰赤石的,系一堆低矮的礁石,與溜江海灣中間一片沙汕連接著內嶼分隔開來,位置相對僻絕,水深可泊北風大船。史志中有關“小溜澳”的記載,《溜江史事探微》一文已曾詳述,因本文考證需要不妨再予提及。清道光《晉江縣誌》卷5《海防志》之《水汛澳口》載:“大小溜,外港要口。上至烏潯塘八里,下至圍頭汛七里。”另《晉江縣誌》卷1《圖考志》之《晉江縣海防圖》、《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之《安平橋形勢圖》、清乾隆《泉州府志》卷首的《海域圖》均有“小溜澳”、“小溜”的記載,且方位一致,認定在晉江東南沿海福全(城)之南。
筆者還注意到兩個問題。一是“大小溜澳”只有“大溜澳”出現在村名中,如《八閩通志》卷13《城池》載:“福全千戶所城在晉江縣東南十五都大溜村”,《泉州府輿地圖說》(萬曆三十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之《福全所圖說》載:“福全所……附所有大留、圳上,去城二里,十室之鄉……”又如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收藏臺灣家譜中的《溜江陳氏族譜》(面訪者:陳仁德,1873年出版)記原籍為“泉州府晉江縣十五都大溜澳”。而“小溜澳”作為村名卻未發現過,這從某種角度似可說明“小溜澳”周圍尚未形成村落且偏離“大溜澳村”;二是在史志中,有關福全所城的文字記載經常提及“大溜澳”,卻未提及“小溜澳”,如《閩書》卷40《扞圉》載:“福全守禦千戶所,在晉江縣南,三面跨海,西通陸,附所有大留、圳上二澳,要衝也”,又如《粵閩巡視紀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卷四載:“福全所……可泊北風船十餘,圳上澳亦可泊北風船十餘,又有大留澳,皆要衝也”。這從某種角度又可以說明“小溜澳”與福全所在空間上的關係,似可理解為兩者之間不相鄰。而這與“廳前”一帶的地理位置是吻合的。
關於“小溜澳”得名的時間,因缺乏史料記載的支援,筆者只能從有限的史料來進一步推測。南宋末年泉郡望族留氏的開發而形成 “溜澳”村落,此見諸於崙上《留氏族譜》(泗見公派,明崇禎抄本),譜載:“尚賢公……性樂山水,琴棋雅趣,自設海澳曰留澳,商船聚貨市利。”元代以來,作為海上貿易重要港口的泉州並不因為改朝換代而受到影響,反而因掌握軍政大權的海商首領蒲壽庚降元,客觀上使泉州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帶來的創傷。同時元朝的重商國策,更加有利於泉州發揮海上貿易的優勢,而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而“溜澳”在這片史志記載幾乎空白的歷史時空中到底扮演著什角色?有著什樣的故事呢?至今只有《溜江陳氏下宗以政公派族譜》(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的那段記載能讓我們去感受和領悟。譜載:“(世次略)祖諱天乙,與林寅兒、孛羅兒,一系本裡門屋內林,一系本里大舍里羅也。公與二人航海五載始歸,大德甲辰八年(1304年)始構堂于溜江,即宮兜是也”。這是一段有關溜江飛錢陳氏的創業史,也從側面反映了元初期海上貿易活躍,商機無限,促進晉江東南沿海的深度開發。
經過元代近百年、明興一百多年的發展,“溜澳”村落已成規模,從始修于成化二年《八閩通志》對“福全千戶所城”的概述中可見一斑。通志載:“福全千戶所城在晉江縣東南十五都大溜村”,這是地方史志第一次記載“溜澳”和“福全”,也穩含著“溜澳”有大小之分。這似乎讓人感受到這兩百年間“溜澳”港灣的開發利用顯然在進一步擴大,村落隨之膨脹,以至能與所城相提並論。而其中的主宰者雖然不得而知,但上述《留氏族譜》的另一段記載,讓筆者對這“溜澳”的首創家族不得不還有一番思索。譜載:“(周德興)視吾祖宅舍雄麗,龍穴正宗,所過州縣無此大局,要索吾祖黃金百兩,息女二妙。吾祖奉其金,而息女無有應。興怒,托建城大旨,令軍士鑿掘龍脈,衡頭破腦,由是子孫寢微,箕裘不振,住居第宅盡改舊觀……”可見,明初留氏尚能跨越外族統治的元朝延續盛況,嗣因所城的興建一事得罪朝廷官員而最終逐漸遷徙、式微。再者,明代的海禁政策也勢必限制港灣的開發利用,雖然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對民眾有所觸動,但朝廷試圖以朝貢齎賞貿易的帝國專利形式和始終不變的抑商動機,帶來的作用顯然是有限的,與宋元鼎盛時期一樣的民間開發港灣、出海貿易的熱情勢必受到壓制。所以筆者認為,“小溜澳”港口的利用和得名應始於所城的興建之前的元代,是伴隨著留氏家族發展的產物,並因海灣有別而異於“大溜澳”。
“小溜澳”的稱謂,從官方的最後一次記載,可以追溯至清道光年間的縣誌,其在民間消失的時間則不得而知,至今已是銷聲匿跡。道光縣誌的重修是以乾隆志為基礎,書雖成而未能及時刊行而延至1913年。這段時間伴隨著清政府鴉片戰爭的失敗、五口通商、廈門洋關的設立,洋行、洋輪、洋貨主導著海上貿易,晉江沿海一帶傳統的海上貿易活動深受打擊,泉州港走向沒落,曾與鹿港對渡興盛一時的蚶江也因甲午戰爭後海防官署的終結而淪落為一般性港口,更何況晉江沿海的其它附屬港口。出洋謀生、封建械鬥、瘟疫盛行幾乎成為清朝末期晉江南部沿海民生的三個關鍵字,而文化也相對貧瘠。《福建沿海圖說》(朱正元,清光緒二十八年)載:“自東石至深滬遵海而行凡六七十里,居民非耕即漁……至此(按:指深滬)則風俗為之一變,弦誦之聲與漁歌相酬答”,可見包括“溜澳”在內的晉江南部沿海一帶都是文風不振之區。或許在那缺乏對典籍文獻關注、考究和口口相傳的時代背景下,“小溜澳”淡出了民眾的記憶,或許還會更早,甚至上溯到明代留氏家族式微之時期。所謂日月升沉、斗轉星移而興衰有自,如今留給我們的只有空曠的憑弔和不盡的遐思……
2016年6月11日
作者:陳穎舸,曾發表于《晉江史志》2016年 4期,略作修改
楊文廣平那十八洞
華 佳
在鄉間人們一講到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的故事,似是膾炙人口,但並無具體內容細節。而且無中生有地把村中的石佛古洞扯上與之湊熱鬧,從而使古洞增添幽靈、奧秘莫測的色彩。是在閑間或屋簷下聚集聊天的話題,久而久之,是天真的孩童,抑或成年人,都信以為真了。
這本古冊在咱區域的民間難覓,也許可能絕跡。一直以來總想閱讀,了解究竟。直至最近無聊之際,隅於電腦上點擊解悶,該本古冊竟然閃入眼帘,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抱著尋幽探秘的好奇心閱覽,撩開傳說的神秘面紗,認識歷史。
這部原名“平閩十八洞”又稱“平閩全傳”,五十二回通俗的章回小說,始於清朝道光年間以來,在閩南、台灣、南洋流傳。該書以北宋年間為歷史背景,描述當時的南閩王藍鳳高,自恃實力雄厚,擁有強兵勇將,並有各地盤據的峒主把關據守。抗拒朝庭,拒向宋主納貢,並下戰書,從而激怒朝庭,招致仁宗皇帝派遣大軍討伐。
據有關研究評論指出,該故事假借楊文廣之名出兵,實則書寫蠻獠嘯亂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領兵入閩“平蠻”的事跡。
該故事運用誇張的描述,除短兵交鋒,將對將常規刀槍劍戟……外,還伴有飛天遁地的妖幻魔法、道術、仙家法寶的格鬥,出神入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猶如現代的科幻小說或電子戰術,變幻無窮刺激,引人入勝。
我們理解的“洞”與書中所述的“峒”函義有所不同,是小巫見大巫。為避免再之輪落矮仔看戲的陋習,特將所謂的十八洞,即非漢族的小數民族的居住地,稱為“峒寨”,用現代術語可稱為一個區域。除十八個洞外尚有三座城池。摘錄如下,僅供參閱。
越都﹝福梁城﹞:南閩王藍鳳高的都城,即福州。
吳州城:洞主魏化,即長汀府歸化縣。
越州城:洞主高明,即長汀府上杭縣。
碧水洞:洞主姚玉,即建寧府浦城縣。
天仙洞:洞主石慶,即建寧府建陽縣。
紅砂洞:洞主紅鸞娘子,即延平府大田縣。
天魔洞:洞主盧修,即延平府南平縣。
漳仙洞:洞主余席、余面兄弟,即漳州。
飛龍洞:洞主鄧角,即漳州府平和縣。
鷺江洞:洞主鐵頭禪師,即廈門島。
天吳洞:洞主金真,位於漳廈之間。
壽仙洞:洞主水偃,即泉州府南安縣外沙。
鐵松洞:洞主林青,即安溪縣。
鎮山洞:洞主石福,即仙遊縣。
水晶洞:洞主何濤,即莆田縣。
黃草洞:洞主杜引,即莆田縣壺公山。
清峰洞:洞主壽仙真人,即莆田縣百丈山。
蜈蚣洞:洞主金老仙,即福清縣蜈蚣山。
蝶仔洞:洞主鬼月姑,即鎮海岐尾海灘。
飛鵝洞:洞主金真娘娘,即漳浦縣外百里。
密婆洞:洞主飛霞夫人,即海澄縣后並社尾。
母 親 節
章 美 娟
今天女兒一下班回來進門就說:“媽,你喜歡什麼禮物?我幫你買!”“發工資了?賺錢不容易,我又不缺啥,別浪費錢!”我責備的說。“明天是母親節了,你忘記了?”女兒大聲說。“哦!現在流行什麼母親節了,你喜歡買啥就買啥,我享受就是了。”女兒做了個鬼臉上樓去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又想起已逝世多年的老母親,不知她在天堂過得好嗎?
想當年,我們兄弟姐妹一大群,生活非常的艱辛,全家的重擔都落在她的肩上,任勞任怨,從來沒聽她說過一個苦字。少年時的無知、任性,偶爾會和她頂嘴,還有恨她的時候。特別是放寒假的時候,哥哥、弟弟都在家裡閑著,可是她卻還是把那些重活留給自己扛,說什麼讀書人,用心讀書就好了。她經常胃痛,好幾次叫她去醫院檢查一下,總是說,吃飽了就好了,母親真傻呀!
後來,身上出現這疼那痛的,再去醫院檢查,已是胃癌晚期。當我得知這個壞消息的那一刻,坐在電話機前,眼前一片漆黑,全身無力的發呆;許久,許久,眼淚順著面頰流到嘴角,鹹鹹的,澀澀的。那年暑假期間,我帶著孩子去照顧了母親一段時間,在為她擦身與洗腳時,觸摸著她瘦得皮包骨的身子,心是那麼的疼,強忍的淚水還是掉在洗腳盆裡,叮噹有聲。暑假快結束了,我們要回家了,與母親依依不捨地分別,心底知道下次再來的時候,還可不可以再見到她的笑容和她疼愛的叮嚀!
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那年的十月中旬,母親病入膏肓,嫂子打來電話說:“快來和老媽見上一面,怕是不行了。”當時那種天塌下來的感覺至今還記憶猶新。母親臨終時說的那句話:“你們別哭了,人死了就是一把黃土,只是我的任務還沒完成。”泣不成聲的我們知道母親牽掛的是兩個弟弟還沒成家,無盡的哀思像浮雲,飄來飄去。
唉!母親一生平凡、善良,辛苦把一生的精力,全部給了兒女,沒享過一天清福,還帶著遺憾永遠的走了。但願她在天堂裡好好的照顧自己。如果時光能倒流,女兒不應該遠嫁,在你最後的那些日子沒能多盡孝;如果時光能倒流,我們兄弟姐妹一定和您一起過個快樂的母親節。
老媽,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特別的想您!
桂林山水之旅
─ 溜江恰同學少年兩周年慶遊記
陳 德 利
又到一年秋風起,又到一年旅遊季。
溜江恰同學少年聯誼會繼去年本會周年慶的“武夷山水之旅”後,今年,又在同學們的熱切期待下,在陳貽串會長的引領下,國慶前,我們又組織了“桂林山水之旅”。
同學們對於這次旅遊的熱情依然不減去年,參加的同學有來自菲律賓的,來自香港的,來自澳門的,旅居美國多年的吳身國同學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本次旅遊。同學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辛苦半輩子了,應該好好走出家門,放鬆心情,去擁抱大自然,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才對得起自己,也才不枉此生。
傳說中的桂林山水,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區,是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千姿百態,峰美巒秀,山皆有洞,洞幽景奇;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碧若翡翠,於是形成了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四絕佳話。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言已經聽了不下百遍,百聞不如一見,這次終於能親臨其境了!
進入桂林境內,猶如打開一幅美麗的畫卷。九月二十八日清晨,也是我們到達桂林的第二天,我們一行人乘坐遊艇遊覽灕江,從桂林到陽朔,順流而下,開啟了桂林之旅的第一站。起初,大家都安坐在船艙內舒軟的沙發上,一邊談天說地,一邊觀賞窗外景色。船行至一程,佳境漸漸進入我們的眼簾,隨著遊艇的行走,一山比一山漂亮,一水比一水翠綠,同學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一擁而上,登上船頂觀景平臺。憑欄望去,啊…太美了!眼前就像一幅美侖美奐的水墨畫卷!只見灕江之山,峰巒起伏,群山連綿,山形各異,峻峭奇秀;灕江之水,煙波浩渺,碧綠如翠,清澈見底;灕江之風,清新鮮活,徐徐吹來,沁人肺腑;如此山,水,風交融在一起,置身其中,飄然若仙,如癡如醉,雜念皆空,煩憂全無,個個忘卻了平日裡的矜持,孩童般的的笑聲此起彼伏,不禁雀躍,不斷尖叫,不停拍照…此情此景,正如董必武的詩作中所描繪的那樣:“…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千峰環野立,一水抱成流…”,三個多小時的灕江之遊,每個人都沉醉其中,依戀不舍,流連忘返。
千百年來,桂林山水之美,讓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雅士,多少百姓人家,在這裡留下詩行,留下讚歎,留下題記。只恨我的拙筆難以把她描述,有機會也請你親臨體驗,照片與視頻與親眼目睹是不一樣的,動態的景色在眼裡,它們才有靈魂,才會讓你感動,興奮,甚至是震撼…
三十日晚上,當歸途的飛機在桂林的夜空中升騰,窗外已是一片燈火的海洋,漸漸地遠去…,幾天來的桂林之旅,像一幅幅畫在腦海裡翻轉,大灕江的風光,劉三姐大觀園的風情,銀子岩的神奇,世外桃源的幽靜,魯家村的民俗,圖騰古道的野趣,無一不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記,美好的回憶!此時我想對桂林說:我還會來的…
明天,十月一日,我們將再一次,以更大的陣容,彙集在家鄉,相聚在文頭酒店,去敘說,去歡笑,去慶祝我們自己的節日一一溜江恰同學聯誼會的兩周年慶。
人與人之間
陳 貽 景
想送你回家的人,東南西北都順路。願意陪你吃飯的人,酸甜苦辣都愛吃。想見你的人,24小時都有空。想幫你的人,再苦再難也想盡辦法幫你。聊得來的人,永遠都不會嫌你話多。寵愛你的人,吃再多也不會笑話你。疼愛你的人,會想盡辦法逗你開心。喜歡你的人,你怎樣都行;不喜歡你的人,你怎樣都不行。做人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把我當回,真正的朋友,互損不會翻面,出錢不會計較,地位不分高低,成功為他慶祝,失敗不會離去。迷茫的時候拉一把,難過的時候抱一下,有些人陪你走過一程,但不知什麼時候走著走著就散了,看到你的全部,也不會走的人,這才是所謂朋友。做人如水,從善如流,包容萬物,隨遇而安,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點,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湧來,決不暴露你的缺啗,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上善如若水,從善如流水,如水人生,隨緣而安,人生的意義, 其實不在於獲得,在於放下。胸懷大度,說話要適度,讀書有厚度,視野有寬變,理論有深度,工作有力度,業有高度,壽命有長度,貪心有限度,這名為人生九度。
東居西藏
塵 衫
很久沒細讀文字,昨夜把百隱張校長《空號》節選裡的水果老太細細端詳了一番。老太的形象是張老師勾勒出來讓我們認識的,她的生活狀態我們可以去感知,而她真正的追求或是精神支柱卻只有她自己清楚。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追求或夢想,我也應該會有吧。細思量,追求是何物?是一份安定的工作,十年如一日的為了生存而忘我?是追名逐利,堅持不懈的為了榮譽而奮鬥?還是為家庭親人創建幸福安康而努力?我或嘗試,或爭取,或追求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我想我的夢是藏于心靈深處的,唯有把心高高提起,方可清晰能辨。岡仁波齊不僅是一座神山,它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說它是電影,不如說它是靈魂的質問者。一路上朝聖者的虔誠是一樣的,而緣起卻是各不相同。生活把人變得形色不一,宗教卻窮極萬年想把心歸於一統。
我不願把自己定義為旅行者,也算不上是朝聖者。我是萬千形形色色人中的一個,西藏之行表像是行行攝攝,內裡是為回答質問者的問題。一個連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問題,該如何回答?也許在西行的路上會有,也許在東歸的日子裡會有,也許用盡一生也回答不了!
有人問我為何去趟西藏要那麼久,我告訴他,我用四十年的光陰來準備,用了五年期盼作預演,最後被《岡仁波齊》所動。真是這麼簡單的答案也就罷了,總覺有不盡意之處,有時問題是答案,答案反是問題。書至此時,所有的文字是混亂的,正如內心!身居於東,心藏於西,但願在四千米的海拔,能遇見自我,現自心,觀自在。
【塵 衫 寫於西藏行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