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溜江鄉訊》創刊二十周年感言
【溜江小學 施玲珊老師】

  時光荏苒,歲月流金,在這春暖花開的4月裡,《溜江鄉訊》迎來了創刊二十周年的喜慶日子。1998年4月由旅港溜江同鄉會倡辦創刊了《溜江鄉訊》。她是福建省首家村級出版的刊物,這項創舉令海內外溜江人感到無比自豪。二十年來,溜江人寫溜江事的鄉訊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其中每年一屆的《溜江鄉訊》學生寫作比賽更是旅港溜江同鄉會對家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視,為溜江學子們提供了展現自我風采的平臺,比賽面向大、中、小學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煉,有力地調動了學生們寫作的興趣和熱情。每次,學生們一聽說《溜江鄉訊》學生寫作比賽開賽了,或是《溜江鄉訊》來徵稿了,個個躍躍欲試,學校語文組的老師們也組成了“智囊團”,為學生們的作文選題出謀獻策。在這些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讀到了一顆顆跳動的青春的心,他們謳歌祖國,謳歌家鄉,謳歌青春,用自己的筆觸,勾畫出祖國燦爛的未來;用自己真摯的情感,描繪著心中美好的夢想。

  《溜江鄉訊》不僅為溜江學子們提供了展現寫作風采的平臺,還促進了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繫。鄉訊中的學校簡訊專欄報導了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如《金秋九月、感念師恩》教師節慶祝活動,中秋節的《大家鬥陣來博餅嘍》,學校教研組開展的教研活動,“閱讀小達人”和“英語之星”的頒獎儀式等等。這些活動的報導,讓每一位元社會人士和每一個家庭及時瞭解了學校的教育動態,瞭解了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和表現。當家長們閱讀鄉訊時,看到自己家的孩子上報刊了,那心情別提多激動了,都趕緊用手機拍下鄉訊中的內容,發微信、發朋友圈告知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喜悅。學校簡訊專欄的報導,給學校提供了有利的宣傳平臺,促進了家校之間的密切聯繫,讓社會、家庭更好地與學校共同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共同引導孩子在學習與活動中健康成長,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質,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習慣養成能力,創造能力,使學校工作得到了家庭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學校與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學會熱愛生活,懂得感恩父母,茁壯成長。

  溜江人寫溜江事,《溜江鄉訊》更是讓溜江學子們瞭解了家鄉人和家鄉事,看到了海內外溜江人愛國愛鄉的熱忱,對公益事業的熱心。他們旅居海外,以頑強拼搏的求實精神,在海外創業中頗有成就;他們心懷祖國,心系家鄉,帶著自己的創業經驗回家鄉投資興辦企業,推動家鄉經濟的發展;他們熱心家鄉教育事業,成立教育基金會,辦學興學,促進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每學年在溜江小學舉行的獎學金頒獎儀式,激發了學子們的學習動力,增強了學子們的自信心,營造了人人爭優的學習氛圍。在這些熱愛家鄉、熱心家鄉教育事業的海內外溜江人身上,溜江學子們將傳承他們報效祖國、造福桑梓的光榮傳統,從小心懷理想、奮發圖強,在學業上爭獲驕人成績,做一名優秀的溜江人。

  今日喜逢《溜江鄉訊》創刊二十周年,在這喜慶的日子裡,借此機會感謝《溜江鄉訊》為溜江學校提供了展現學生自我風采的平臺,為溜江學校構建了學校、家庭與社會互動的有利管道。最後,祝願《溜江鄉訊》春華秋實二十載,砥礪前行譜新篇!我們相信《溜江鄉訊》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溜江鄉訊》二十年不尋常
林 友 樹

  旅港溜江同鄉會創辦的《溜江鄉訊》﹝以下簡稱《鄉訊》﹞,屈指數來已有二十年之久。《鄉訊》秉持其鄉會愛國、愛港、愛鄉的宗旨,以刊物形式立足香港,廣泛團結和凝聚海內外溜江鄉親和友輩,從此有了自己喜聞樂道的宣傳陣地和代言人。真可謂『二十年風雨路,廣聯鄉親情誼』,我們共申慶祝,同聲道賀。

  荏苒二十個春秋,《鄉訊》的誕生和成長過程,充滿了艱辛困難、風雨波瀾,然而在歷屆理監事會同仁的齊心協力,無私奉獻與辛勤耕耘下,《鄉訊》現已牢固地樹立在香港社會,令人矚目。這份反映和傳播基層鄉社人文風貌的會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裁多元、圖文並茂、生動活潑,正正道出了該鄉會開拓進取,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鄉訊》現已成為海內外溜江鄉親坦誠心曲的知音,深受讚賞。

  其實,二十年來的鄉會活動和纍纍碩果,是很難用一紙《鄉訊》完全表達出來的。然而在這創辦二十週年之際,我們希望《鄉訊》以圖片為主要形式,簡略地勾劃鄉會和《鄉訊》綻放過的精彩歷程。回眸並非沉醉於過往的成績,而是著眼於更美好的明天。其實這紙《鄉訊》是一個角度,也是一個窗口,相信溜江鄉會及其《鄉訊》必能繼往開來,開拓進取,創造一個嶄新的局面。

  《鄉訊》創刊二十週年,因賦三節,以祝其盛。
﹝一﹞
囑書未敢辭,涂鴉謝知音;
我書雖拙陋,情義殊清真。

﹝二﹞
皎皎丹心為鄉親,片片殷情在鄉訊;
廿年磨礪非尋常,躍起隨時代奮進。

﹝三﹞
圖也夭夭,文也夭夭,芳華處處呈異彩,
文兮彬彬,圖兮彬彬,功業煌煌譜新篇。

【作者係溜江之友,旅港溜江同鄉會名譽顧問,中國地理學會永久會員。】


重遊故里側記

華 佳

  是次清明佳節回鄉掃墓,由於回程車期變更而延後,停留時間充裕了。趁著春光明媚,呼吸清新的海濱空氣,心曠神怡。消耗時間,獨自在村莊中溜達。從鄉里頭到鄉里尾,從海濱長堤到西邊的雨傘石,視覺飽染,今昔變化的村貌,感受良多。

西山爽氣,別一(洞)天

  杏厝砌,這一小小的凹谷,是位於福全的紅岩山向東南傾斜延伸的山麓,東面是俗稱的山頂石,西面叫西山,其上方叫峒崆石(動公石),一條由北高向南低的斜路,緊貼峒崆石側邊而過,人們俗稱杏厝砌。這一帶有奇石洞穴,環境幽謐,更有東西兩處名氣的勒石,“別一天”和“西山爽氣”,左右呼應,古樸濃厚的人文景觀。被視為鐘靈毓秀的地方。

  “別一天”不同凡響,亦耐人尋味。『福全古城』一冊亦收錄述及。該處一度是望族的園林,孩童時所見已是野草叢生,幾株茂盛的老樹,蛇蠍竄動,鳥叫蟲鳴,荒廢得很。現在村中人口稀疏,行至該處,鴉雀無聲。獨自步入石佛洞裡觀賞,簡陋的香火案台,以供參拜石佛娘娘。記得在建國初期,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退居台灣的國民黨海軍的砲艦,屢次逼近村口海岸,瘋狂地向村中砲轟,這一帶的百姓,大人小孩,紛紛跑進這天然的洞穴中避難,印象中進洞後從左側很容易進入內裡,坐在一片傾斜的原始石地台上。現在覺得該通道擠迫得很,而且要大幅度彎腰俯伏方可進入其內,似是巨石有續向下傾斜造成,在漫長歲月中微量變化而不被覺察到,抑或人老眼花之故。

  “別一天”三字遒勁雄渾的楷書大字,勒刻在這洞穴上方的山頂石之一塊枕狀石垂面上,丹朱紅漆,從茂密豔綠老樹的枝椏透射出來,每逢上落杏厝砌都會不由然地映入眼帘。也因“別一天”三字沒有完滿的詮釋聽聞,總覺得陰陽怪氣,神秘玄奧,任由主觀猜想。也許是締造者欲仿傚道教的洞天福地,打造一處縮小景觀。可是洞中塑造的佛陀是釋教的觀音娘娘,與道教供奉的仙,顯然風馬牛不相及。誠然把“洞”字隱匿去,若明若暗的融洽,享受與眾不同的修煉境界,樂在其中。

  乘興走上峒崆石,感受環境變化,“西山爽氣”的地利,盡被民宅盤據。輕風送爽,靈氣怡神,下午恰好豔日高溫,焉有爽氣吹送,空曠的視野消失了,而且對面的“別一天”石刻,幾年前也被一幅擋土牆遮埋了,只好在腦海中憧憬昔日的光輝。“西山爽氣”與“別一(洞)天”組成的景物對,趣緻幽邃,氣派高雅。給這一地段增添輝煌魅力。那麼兩處的勒石,孰前孰後,抑或同時構成,或真有皇帝到此一遊嗎?然而福全古城怎沒有這一風光的大事記呢?俗云所謂雲過留影、雁過留聲,城內城外焉沒有一則具體的熱議傳聞令人費解。究終都出自文人墨客的智慧。

沖天風車隨風擺 昔日石塔煥光輝

  故里重遊意興猶酣,從石圳向溜澳舊路悠然慢行,本是一條由泥巴土路,又曾改為石板路,現在是水泥路面,寬闊平坦,舒適多了。一道常綠的木麻黃防風林帶外伸出沖天高的風車如長蛇陣,向南逶迤延伸,棱錐劍刀狀的扇葉隨風擺動,戰天鬥地架勢,化風能轉一電能造福社會。交織成一道綠色環保意識濃厚的景觀地帶。

  甫至陳胡福全城角,進入村口,迎面而來的是一座石塔,仿似一隻巨擘,緊貼路旁,疑似在打招呼。一時愕然,似曾相識,這塔原是在路東不遠的園田中,如何請孫悟空變法搬移至此,充當路標,亦是鄉里的盡頭。自以為誤入歧途,悵惘之際,環顧四方,辨識方向,原來這一帶路西城牆邊興建民宅,此段路向東遷移,至原來的石塔邊,帶著舊眼光一時反應不過來,仍然有點徬徨。順此段路走進村,既見不到城牆,也見不到荒廢的宅基了,很陌生地行到街仔頂,新的大時代變化,百聞不如一見。村境的新貌將陸續有來。

鄉關地名串成對 此中鄉愁引共鳴

  臨近中午時分到村委會,據通知是最後一天的房產登記,不少人在排隊輪候。由然也耐心等候。老舊民房要以土地證為依據,這土地證是建國初期土地改革完成,於一九五二年由晉江縣縣長高庭頒發的,是法律性強的歷史證件。這證件內容豐富,幾十年來的社會變革,其益權已逐漸消失了,好彩早年沒有當廢紙燒毀,留下的剩餘價值現在可以應付,免於大費周章。此事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土地證的歷史意義深遠。最能引起興趣的是資產所在地的名稱,之前只懂得地名,而不識如何寫,諸如“石魬仔”,孩童時在其上排曬蕃薯片,都不懂欣賞這石頭的形象,意是魬仔魚狀的石頭魚矣。根據該地環境特徵,物象冠名,習以俗成。

  由此對村中繁多方位上的地名,曾是耳聽口熟的鄉俗土名抑或曾到過的地方,產生興趣,特此將其地名、物象、意思,近似的音韻,穿插串對,成為順口溜,便於記憶,加深認識。農村不比城市有系統的方位標誌,以下所輯錄地名不全,但鄉里們亦未必個個熟悉,但尚可引起年輕的一代增廣認識。亦是鄉土文化一種載體。

  明對暗,雨傘對笳籮。雨傘石,加羅東。留從效廟,三代巡宮。帝爺宮觀海殿,鎮海疆養泉宮。保生大帝,元師公宮。竹仔墓,祠壇宮。骨灰塚,水轆宮。西山爽氣,古塔孕松。街仔,下宗。補月,接龍。烏鴉石,鴐鴒清。無尾塔,福全城。吳秀墓,留宅清。懷鄉門留金路,水關口飛錢亭。三落置石鼓,洞內四垂亭。四角仔,三落埕。井仔石,下山埕。溪尾,頂邊。埔後,廳前。雞石,乳岩。印石,棋。大巷,沙墘。月石,奶岩。小山尾,大山邊。客仔埔,土猴庵。港仔尾,大溝墘。赤土內,黑土田。寶珠頂,玉仔潭。袋仔頂,內厝山。老人會,幼稚園。飛來石廟後浦,原棲石東垵山。仙腳石,孤女潭。峰望頂,浮溝山。西山爽氣,別一(洞)天。無尾塔,葫蘆腰。五樑跳,三板橋。溜金路,英德橋。東門砌,永安橋。企馬石,鰲山頭。吳厝,宮兜。豆腐店,染布房。石佛洞,師姑房。貞節坊,義山堂。街仔頂,下操場。虎腔口,青龍頭。粗皮石,石頭。溪心石,窟仔兜。新校舍,文化樓。下溝尾,深井頭。外嶼釣竿尾,內嶼泊犁頭。泉內,清溝。溪埔,後河。杏厝砌,麻油崎。染網石,深滬澩。大通道,防波堤。靈鰲聶首,文化之基。城頭三座,溪尾大圍。猴石下,雞心窟。後河井,池內窟。內厝,南門。泉秀口,沙秋吟。

  鄉關的地名,未能盡錄,而且也不盡知道。僅作聊談消遣閒語,也歡迎增補修飾。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是曾在那裡生活過,童年玩耍活動過,農耕勞作過,路過……各種經歷,此中的追憶,伴隨社會變革,環境變遷。帶來的鄉愁,冀引起共鳴。

【20-05-2018 華 群】

別一洞天
杏厝砌
西山爽氣
頂邊石塔
頂邊後河路

 


Baguio 印象

王勇偉 2018.5.10mla

  Baguio土語風景,華人釋意碧瑤,距馬尼拉300公里,是一座氣候涼爽,海拔1500米的迷人山城。年輕時,南漂北竄去過70余次,時隔18年,近日攜同幾位好友故地重遊,依舊愜意非凡。

  從呂宋島各地前往碧瑤只有5條通道,東北處有敏屹和未示加牙這二條道路,都是峰刃行駛,舉步維艱。我曾探過一小段道路,斷涯之上投足無所,放眼之下淵不見底,骨顫肉驚,魂不著體。

  南面的謹侖路,車程稍短,人流較多,沿山麓溪流逆向而上,路邊壁立千仞,時有落石,臨至山溝盡處,有個20余米高的獅頭塑像,遊客在此取景,稍微休息。繼續前行,陡坡百拐,蜿蜒曲折,極路之峻,極地之險。

  西北部的拉崎練道路,也是山路十八彎,頂端有一險段只有單行道,道路兩邊斷涯百丈,頭上霧霏千道,腳下煙波萬頃,在紅日的折射下,宛如彩色的飄帶纏繞著山區,真是亂雲飛渡仍從容,無限風光在險峰。

  西南方向的馬科斯大道,繞著山腰盤旋而上,路面有肩,較為寬闊,險惡處現在已有架橋和涵洞,新手可以選擇這條道路上山。20年前,在路半山壁上,有座馬科斯總統的水泥頭像,內部是展覽館,兩唇之間是景觀走廊,就塑像的鼻孔來說,就有半個排球場之大,距離在十公里之外仍然看得一清二楚,非常壯觀。

  碧瑤山嶺疊翠,四周環抱起伏,花香彌天,綠茵遍地,整個城市被參天松樹掩蔽。早上和黃昏,煙霧繚繞,晨曦與夕陽,穿雲襲靄,滿山碧染,習習涼風吹來更是心曠神怡。

  碧瑤人文精彩,濟公寺,草莓園,敏屹水渠,部落博物館,總統行宮,伯漢姆軍營,礦山觀景台,馬斯山雷達站,曼尼斯、福布斯、伯納姆、萊特、文鹹公園等,垂柳搖影,翠竹淨空,泉浣青煙,遠黛流光,若隱若現於縈青繚白之間。碧瑤的庭院樓閣全部依山而建,有的高低錯落於花草之側,有的步雲登天於山巒之顛,時而余暉印彩,時而細雨朦朧。瀕臨如是屋宇,如夢似幻,仿佛神仙在九宮閒逛。

  碧瑤原是荒蕪山野,於1909年建市,現在居民20萬,以伊戈律土著為主,但是在山城就讀的大、中、小學生卻占了近半人口。那是因為此處同時擁有夏都、松城、花都三個雅稱,是菲律賓最佳的避暑勝地,度假的世外桃源。碧瑤之美,不是傾國而是傾心,碧瑤之秀,沒有沉魚只有沉靜,在追逐功利的迷惘世界裡,碧瑤是使那顆狂燥的心寧清的地方。

平生不上碧瑤山,怎知蓬萊在人間。
一路風景沒收拾,敢說早已醉成仙。

 



記金沙江見聞

王勇偉老師:王勝時 寫於2014年2月27日清晨

  金沙江河谷,即使冬季也是溫暖的。兩岸陡削,不穿草鞋走路,會滑倒的,而且不留神就滾進湍急的金沙江。1965年冬,南京水運學校一位小夥子,就這樣掉了下去。屍體是在150公里處找到,但渾身被江中礁石撞出許多窟窿,慘不忍睹。我們那時調查泥石流,有個規定,走路必須離江三米以上。

  我們的任務是調查流進金沙江的支流,估計每年可能輸送的巨石的大致數量。就是這些巨石,造成金沙江的險灘,使金沙江無法通航。解決通航,必須先瞭解巨石的來源,假如爆破它們,它們還會來嗎?

  沒有泥石流,巨石是無法自己滾進金沙江的。我曾量過支流一塊巨石,長寬都有二十米,可見其龐大。當地老鄉叫泥石流為“龍"。哪怕支流是來自幾千米高的雪山,我們都必須走到源頭。

  有一天傍晚,太陽的餘輝將山下每個山頭都撒滿淡淡的色彩,仿佛是湧起的波浪,那景真叫“蒼山如海"。忽然看到山坡上有座孤單的房子,趕緊走過去想討點水喝。房子十分簡陋,可更讓人意外的是,門前擺放著二付棺木。一對年邁的老夫妻笑著迎著我們,待我們走進黑乎乎的屋裡,眼睛習慣了黑暗,才發現灶台和簡易的床。老人忙著燒水,把我們當稀客了。灶臺上掛吊著一付豬肝,色黑得濃重,若不是老人說明,誰也猜不出是什麼東西。當地人都習慣將豬肉吊在灶臺上熏,然後取下來吃,別有風味。

  水開了,邊喝水邊跟老人聊。“那豬肝怎麼不取下來吃呢",二位老人都沒有牙齒了,滿是皺紋的嘴唇發出的笑語能感染人,“爬不上,呵呵,吃不到,好多年呵呵,看看也很好呵"。一種憂傷不經意地,讓我們這幫人的眼睛全潮濕了。“一天二頓飯(當地只吃二頓),有嗎",我們問道。“有,有," 老人帶我們到屋外,見了一些玉米杆葉,不遠處有一小塊包穀地。老人說,凡路過的人,都會有意留下鹽巴和食物。

  我們的炊事員悄悄地將一袋大米,放到屋內不顯眼的地方。我們還要趕路,臨走特意在屋外和二位老人再坐一會。棺木就在身旁,老人說“到那一天,我們就躺在裡面。" 我們真難受,不敢問棺木何時做何人幫的。我現在寫這文時,我也已是老人,那時年輕啊,但知道與他們的告別將是訣別。看著滿臉滄桑滿臉放鬆滿臉微笑的老人,心裡很痛!今天文章尾聲時,我忽然想到人如草木,老人是透徹是明白是了然,還有什麼能讓老人再過意不去呢?

 


 

陳育山:倒在教育一線的黨員老師

 

  您是到那邊去彈琴了呀,
 只是何以走得這樣急。
  那支回蕩在天際的曲子,
  為什麼音符只有兩種顏色?
  那兩排律動的琴鍵,
  就是伴您一生的黑板和粉筆啊......

  4月25日,金井岱峰中心小學黨員教師陳育山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噩耗傳出,他的學生、同事、親友都不敢相信,愛生如子、多才多藝的老師,埋頭做事、不求回報的平凡共產黨員,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走了了,離開他默默耕耘了37年的三尺講臺。

不忘教師初心 默默做事不求名

  25日,剛好輪到陳育山護導。事後監控錄影顯示,13:22,陳老師走進位於學校教學樓二樓的音樂室。當天17時左右,家屬找不到他,幾經尋找,於18時左右發現其倒在音樂室,現場地板吐了一堆血。學校老師趕緊撥打120,但還是晚了。
  “學校下周要舉行運動會,陳老師負責鼓號隊的訓練。那天上午,他告訴我要把使用多年的大小鼓鼓帶換一下,下午放學後要去溜江小學給孩子們借幾頂鼓號隊的帽子。”岱峰中心小學校長蔡金標回憶。
  音樂室裡,大小鼓放在角落,大鼓已經換上了嶄新的鼓帶,小鼓大概只換了一半,旁邊還散落著一些新的鼓帶。老師們猜測,陳老師就是在換鼓帶時出事的。
  春季開學後,陳老師就一直感冒咳嗽。蔡校長提醒他要多休息,陳老師總是笑呵呵地說沒事,吃了藥快好了。
  因為是老教師,學校並沒有給陳老師安排很多的工作,但陳老師卻總是主動承擔。遇到學校有活動,他會先調試好音響設備,幫同事做好音樂拷貝剪接等。
  “主動”兩字,是在瞭解陳老師的事蹟過程中,從神情激動的蔡金標口中說出最多頻率的詞。主動接活,幫助學校活動;主動輔導,利用早讀時間對新轉入學生補缺補漏;主動……也許陳老師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不會想到自己是個黨員,應率先行動,應該把最累、最髒的活先攬在身上。但可以看出,他只有一個初心:把學校工作做好,把學生教好!心裡裝的是學校,是學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一心致力學校工作和學生的成長;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卻以平凡而精彩的生命詮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這兩年,我們行政會上都決定要給默默做事的陳老師評個優秀,但他兩次推辭了,他說年輕老師更需要這樣的鼓勵和榮譽。”蔡金標說。默默耕耘,淡泊名利,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操守。
  據瞭解,陳育山是金井鎮溜江村人,1981年參加工作,200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金井成美小學、圍江學校、溜江小學、岱峰中心小學任教,當過教導、校長,曾獲評晉江市優秀班主任、晉江市先進德育工作者等。
  從教37年,13年黨齡。作為一名普通黨員老師,忠誠党的教育事業,多年來一直從事教學一線工作。愛崗敬業,愛生如子,不圖名,不計利,工作積極主動,為人誠實厚道,贏得了領導同事的信任和家長學生們的好評,表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品格和素質,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辛勤的耕耘,默默的工作,譜寫了一曲人民教師的奉獻之歌,留下了一串串滲透著心血和汗水的閃光足跡。

牢記教育使命 愛生如子不求利

  陳育山是小學語文高級教師,他很注重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去年他帶的小學畢業班語文成績在年段三個班級中是最好的。
  馬凱是毓英中學初三年學生。2013年,“留守兒童”馬凱從四川來到了晉江,插班在陳老師班上。“陳老師問我語文基礎好不好,不懂的可以問他。”這是馬凱對陳育山的第一印象——親切。
  漸漸的,馬凱發現陳老師的語文課很有趣,他會在教古詩時教大家吟唱古詩詞,介紹詩人的逸事,還會在課堂上穿插各種各樣的諺語故事。
  “人生能遇到陳老師,是孩子的幸運。孩子剛來時,語數兩科加起來90分不到,小學畢業時已經考到了170多分。我知道,這背後是陳老師無數次的‘開小灶’,就算畢業了,他還多次在微信上問起馬凱的學習情況。”馬凱的父親馬天清說起這事,眼圈紅了。
  “以前陳老師經常講學生去他家裡玩的事情,我一直記得。本來想等中考考了好成績,再去告訴陳老師,可現在沒有機會了......”馬凱低著頭,突然有些不知所措。
  除了語文,陳育山對音樂情有獨鍾,多年來一直兼上學校音樂課,還是金井金峰音樂協會的鍵盤手、主唱。岱峰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郭泯鍶是陳老師的得意弟子,多次在各級各類唱歌比賽中獲獎。
  今年4月11日的金井鎮小學生卡拉OK比賽,郭泯鍶因感冒發揮欠佳,只拿到了二等獎。“比賽結果出來後,我對孩子有些抱怨,陳老師批評了我,說二等獎也不錯,對孩子要多鼓勵才對。”郭泯鍶的媽媽王小紅介紹,泯鍶從三年級跟著陳老師學唱歌,一到比賽前夕或者寒暑假,每天晚上陳老師都會給孩子上一小時的指導課,卻分文不取。
  就在25日中午,王小紅還接到陳老師的微信,讓她晚上抽空帶泯鍶來練習,因為30日泯鍶要跟隨金峰音樂協會一起下鄉演出。
  那一晚,就在王小紅要帶泯鍶出門前,突然傳來了陳老師走了的消息。母女倆淚如雨下,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陳育山憑著對黨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憑著對學生無私的愛,無怨無悔,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時時刻刻忘不了那三尺的講臺,以自身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感染、激勵著每一個同事。

是孝子也是慈父 留下無盡的思念

  在左鄰右舍眼裡,陳育山是個大孝子。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要去看望年近八十的老母親,送些青菜,或者和老人聊幾句。下午放學,他也會先看完老人再騎著摩托車回家。
  出事後,家人怕老人悲痛過度,就先瞞著。但看著進進出出、面有悲色的人,老人也預感發生了什麼事,一直追問兒子去哪裡呢?27日下午,老人見到了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在場的人無不陪著落淚。
  陳育山有一個兒子陳俊傑,正在讀研究生。在陳俊傑的眼裡,本分、認真的父親一直是自己的榜樣,“教了30多年的書,很多課文都滾瓜爛熟了,他還會堅持備課,教案寫得工工整整。”
   都說父愛如山。陳俊傑確實感受到了父親的“不善表達”——“他是一個很節儉的人,在我學習花費上卻很大方:高中時,坐一個小時公車給我送好吃的;大一時,花4000多元給我買了第一台筆記型電腦。他沒有說很多,卻實實在在做了許多”。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陳育山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他的一生就此戛然而止,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用行動書寫了為人師表和共產黨員的最美注解,用生命踐行“做合格黨員”要求。向陳育山看齊,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當自覺行動跟進,恪守為人師表,把學生裝在心中,不忘教師初心、不忘入黨初心,牢記作為一名教師的使命,牢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砥礪前行。
   溜江的海邊,海水拍打著黑色的礁石。幾隻海鳥飛過,聲音竟有些淒厲。以前,陳育山很喜歡來這裡,拿手機拍海景......

【轉載自2018-05-17 晉江教育微黨建】



 

致 育 山 老 師 三 章

 

《一》


您是到那邊去彈琴了呀,
何以走得這樣急。
那支回蕩在天際的曲子,
為什麼音符只有兩種顏色?
那兩排律動的琴鍵,
就是伴您一生的黑板和粉筆啊。

您是到那邊去歌唱了呀,
何以走得這樣急。
那支回蕩在天際的曲子,
為什麼如此動人?
每個字,您咬出吐出的
都是愛呀!

您深深地愛著音樂,
深深地愛著家鄉碧藍碧藍的海水
和金光閃閃的沙灘……
而您一生中最愛的,
卻是那一群群天真爛漫的花朵啊!

每一場活動前後,
都是您忙碌的身影。
舞臺邊上,
不知灑落您多少的汗水……

天堂裡的曲子會更美妙,
天堂裡的歌聲會更動人……
一路走好,
敬愛的育山老師!

《二》

匆匆而去的帆啊,
您怎麼捨得那片海、
那片沙灘、
那些礁石
和您家院子裡的君子蘭?

悠悠而去的雲啊,
您怎麼捨得這三尺講臺、
這上下課的鈴聲、
這群可愛的孩子
和親愛的同事們?

您走的時候什麼都沒說,
我們喚您的時候您一句都沒應。
您是不忍心看到我們的眼淚,
還是不忍心聽到我們的哭聲?
您還是追著您最喜歡的曲子
離我們而去了。

您雙手一撒,
什麼都抖落不下來。
只有那兩袖清風,
永遠留在教室裡,
留在學校裡,
永遠留在我們的心裡。

您留下的琴,
我們會繼續彈下去;
您沒唱完的歌,
我們會繼續唱下去。

放心吧,陳老師。
天堂的路您慢慢走,
天上的曲子您慢慢彈,慢慢唱。
您在那頭,
我們在這頭,
這歌聲啊,
永遠都不會斷。

《三》


八年啊,
多少個早出晚歸的日子!
從溜江到鈔岱,
一邊臨著海,
一邊依著山。
從鈔岱到溜江,
一邊帶著愛,
一邊牽著情。

多少風雨陰晴,
多少月圓月缺。
您那洪亮的聲音,
飽含著人世的滄桑;
您那忙碌的身影,
牽引著我們的思念。

從沒見過這麼盡職盡責大寫人。
一位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一位老師心中的好同事、
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
人民的好兒子呦!

鈔岱人不會忘記您的,
您的學生不會忘記您的,
您的同事不會忘記您的。
一路走好,育山老師。
【轉載自鈔岱小學悼念陳育山老師詩


 

心 聲


陳 貽 景

  血濃於水的親情,就象雲和月,也許不天天出現,但你永遠知道它飄揚在你的頭頂上,愛與牽掛,讓你匆忙的腳步有了短暫的停靠,抬頭四顧,你才知道,原來世界如此明亮溫暖,讓你明白,世間緣分如風景,雖美卻可遇不可求。

  感謝人生每一個關口給你提醒的人,他的語言也許尖銳,但是卻讓你少了許多辛苦與迷茫,感謝中傷和背叛你的人,他們讓你懂得世界上,並不只是光明和友善,就如太陽不可能永遠燦爛輝煌。人生中有太多無可奈何的選擇,社會就像江湖,總是讓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生活的滋味甘苦互依,鹹澀共存,人生的道路阡陌交錯,五味雜陳,只有走過崎嶇才知平坦,經歷風雨方見彩虹,要學會在陰霾中找尋溫暖,在暗夜中探求光明,咀嚼平淡如水的生活,領略四季起伏的風景,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一方陋室亦能心靜自如,一壺淡茶,仍品恬然生香,過簡樸精緻本真的生活。一本書,一壺茶,一餐飯,一件衣,一縷陽光,一絲清風隨性自由。

  自然生活是最高境界,不是堅守平淡,而是以一顆平和淺淡的心,安然輕放每一寸光陰,樂享每一份暖香,不為塵世的一切所盅或,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用安靜的心做情,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人生總是這樣的,得失無常,再美好的東西,也無法擁有太久,再痛苦的也會離你遠去,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修煉,等走遠了再回首,會發現這一切會讓我們變得堅強和清醒,緣合則聚,緣滅則散,不執于樂,不悲過去,不貪未來,懷平和之心,恬淡的活在每一天。

  每個人都有一片天空,有風有雨也有放晴,自己走出去別人走不進,每顆心都有一份感情,有酸,有甜,也有苦衷,自己說不清,別人看不明,不能說出的心情,才是真正的心聲,不能流下的眼淚才是徹底的冰冷,總把燦爛的笑容展示在人前,難以言明的心藏在身後,總把灑脫的語說得特別響亮,內心深處的疼痛無法言狀,勸人的話說得頭頭是道,輪到自己總是想不通,看到別人煩惱很清醒經歷困惑卻是很頭疼,一些情不在誰的身上誰不知其中的份量,一些感情不在誰心上,誰不明白其中的感觸,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不會用道理去行,是因為情緒在作祟。


 

回家鄉掃墓


【陳建耐】

  清明時節,回家掃墓作為對已故親人的一種思念。四月十日由香港機場出發,中午約一時到達晉江機場,到寶龍酒店時已經錯過午飯時間。
  唯有到附近“搵食”,本想吃些地道,終於找了間很有“人氣”的食肆─重慶老渝記。叫了二碗麵加二枝汽水,盛惠¥29,雖價錢便宜,但麵很好吃,味道不錯!
  下午非常空閒,走到對面足浴店『鄭遠元』去試試本地足浴。價格雖便宜,枝術還可以,40分鐘¥30元,按2p共¥60元。我共付¥100,給40元小費,他們不可以收小費,每處村每處例,為表示對她們的謝意,唯有今晚再去幫襯……
  以前回掃墓都是“老太爺式”,由高鐵站/機場都是坐的士到酒店的;回家鄉則由酒店包車來回。這次是背囊客,又上網做足功課,決定乘搭公交車慢慢行。
  由機場坐公交到酒店,乘K603票價¥4,共8個站到寶龍區下車,再行幾分鐘便到寶龍酒店。去金井鎮可從酒店走到和平路坐30路公交車直達金井鎮,或在酒店對面坐中巴。這次我選擇坐中巴票價¥13,去到金井鎮,再轉乘“三腳街車”回家車費¥10。
  有時候不是花多花小錢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家,為什麼要這樣陌生呢,沖來沖走呢!反正有充裕的時間,慢慢走走看看緬懷一下。
  回程更加特別,選擇徒步由家步行到金井鎮。烈日當空下行走足一小時,雖汗流夾背,但不累,只是相當作打了半場高爾夫球而已。一路行想起童年,出鎮時都由舅父背著行,徒步出鎮亦是對舅父的一種懷念。
  酒店住宿是包自助早餐的,.除一般酒店例牌食物外,最特別是提供閩南特色小吃;有醋肉、麵線糊、閩南牛肉羹、拳頭母,能夠一次過品嚐家鄉美食,別有一番滋味!
  晚飯更加意想不到,我們二人用餐,竟給我們一間包房,沒有設最低消費,二份燉湯,加三個小菜,兼送糖水、甜品及果盆,盛惠人民幣三百餘元,價錢都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