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萊服子”的藥食同療

中醫師 許 聖 品 


 

中藥「萊菔子」,其學名為「蘿蔔」。俗語稱為「菜頭」。進入冬季後,蘿蔔就成了最上乘的蔬菜。蘿蔔在全國各地均有栽種,而在長期的栽種過程中,隨著栽種的環境、氣候、土壤的不同與變異,於是便有形狀多樣的蘿蔔;如圓形、長圓形或錐形;而外表也有綠色、白色、粉紅色或紫色。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這樣的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就不用醫生開藥方。

  萊菔子,最早是以“蘿蔔子”收載於宋代的『日華諸家本草』。而“萊菔子”之名始見金、元時代的『本草衍義補遺』,其功能是性味辛、甘、平。歸屬肺、脾、胃經。可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常應用於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等症候。歷代醫家都論述了“萊菔子”有其“生熟異治”的藥性特點;即是生能升,熟能降的功效。『本草綱目』也記載了萊菔子,生升熟降的藥用功能。即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化痰壅、止咳嗽、調下痢、止屙痛。隨著臨床的治療手段的演變,生品的應用已逐漸減少而多採用熟食的萊菔子入藥。以突出其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獨特功效。

  明代,『韓氏醫通』中的「三子養親湯」中的萊菔子、紫蘇子、白芥子等量的配伍的中藥,它具有化痰除脹、止咳平喘、消食導滯的功能。它對於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且伴有高血壓的患者也有相當的療效。根據“以消為補”的治療原則,「三子養親湯」更加適合治療老年人食少痰多、咳嗽喘氣的藥食兩用的良方。在治療頑固性咳嗽、肺痰性的心臟病更有良好的藥食兩用效用。“萊菔子”,常與山楂、六神、半夏、連翹、炒麥芽為配伍,來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吐酸、食慾欠佳等症候。

  民間經常用“萊菔子”治療下列疾病:

一. 積熱便秘:炒萊菔子煎水服用,連續二至三次後即能引致腹部脹滿後而泄瀉而通便。
二. 小兒疳積:炒萊菔子,研成細粉,以醋調為糊狀,攤於紗布上貼肚臍神闕穴位後,也能達到去疳消積,增強食慾。
二. 燥熱牙痛:將萊菔子研成細粉,用適量的牛奶調和;如左牙痛滴右鼻孔,如右牙痛則滴左鼻孔,經二至三次後,牙痛即會消失。
四. 血瘀腫:將萊菔子搗碎研成粉,用醋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敷於患處。其實這一方法在清代『本草求真』中就有記載:“若醋研敷,則痛腫立消。”現代醫家還用此法治療關節創傷性骨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