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法─在風濕病中的應用

中醫師 許 聖 品 


 

  “素問•痺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可見濕邪是導致風濕痺病的主要原因。除濕是治療風濕病痛的重要方法之一。臨床常用的祛濕方法有:祛風除濕、淡滲利濕、健脾除濕、清熱除濕、芳香化濕、化瘀除濕、溫陽除濕。本文介紹四種除濕方法,餘下四種除濕的藥物應用,待續。

  一. 淡滲利濕法:是使用淡滲的藥物達到去除水濕之邪的方法。常用的藥物有澤瀉、藸苓、茯苓、車前子、滑石等配伍。代表方劑如五苓散。淡滲利濕的方法,主要用於關節炎症、肢體腫痛等病證。都可以在辨証論治的基礎上配合淡滲利濕的方法來消除水腫而引致的疼痛。

  二. 芳香化濕:就是用芳香化濕的藥物消除水濕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常用的藥物有藿香、佩蘭、蒼朮、厚朴、砂仁等藥物配伍,代表方劑是“平胃散”。芳香化濕法主要用於濕邪內阻、脾為濕困、症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肢體倦怠、口粘苔膩等。蒲輔周老先生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曾用含有“平胃散”藥物配伍“五積散“。李東垣“蘭室秘莊”重用蒼朮、厚朴再配伍其他芳香化濕的方法來治療風濕痺痛症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化瘀除濕:“素問•“湯液醪醴論”治療水腫有“去陳莝”,開鬼門、潔淨府三種治療水腫的方法。其中“去陳莝”就是用活血祛瘀的方法來治療因濕邪嚴重而引致的風濕痺痛。如臨床常見的下肢靜脈炎症所致的下肢水腫,就需要使用活血化瘀來達到通暢脈絡,佐以利水消腫的藥物進行治療。活血通脈常用當歸、赤芍、川芎、丹參、益母草、佩蘭等配伍進行治療。

  四. 溫陽除濕:人體水液的新陳代謝,均與肺、脾、腎有關。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脾主運化,運化水濕;腎為水臟,蒸化津液。當肺、脾、腎功能失司,就會造成水濕停留於人體的五臟六腑,造成肢體經絡因水濕而造成的濕痺而引致的疼痛。“金匱要略”所說:病痰飽者“當以溫藥和之,常用的藥物有製附子、桂枝和“五苓散”配伍桂枝。“金匱要略”乾姜苓朮湯治療寒濕腰痛;“辨証錄”用起傴湯治療“濕氣入腎”腰痛,都是溫陽除濕的良藥要藥。關節痺痿腫痛、肢冷不溫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出現下肢腫脹或腹痛水腫者,膽汁瘀滯性肝硬化晚期水腫者,均屬陽虛寒症者,也可考慮用溫陽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