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文 佳 作 共 賞
滴水之恩
陳 貽 景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兩人彼此關係一直很好,有時就為一件碎的小事或者是一次沒按自己的意願辦就會結怨,從此兩人見面就如同陌路。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犯同樣的毛病,就是別人對我們有十次好,有一次不好,前面的十次好就被我們全部抹煞。別人扶了你一把,也許你很快就忘記,別人踩了你一腳,也許你會永記心中,我們記住了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記住了別人慢待我的地方,於是便耿耿於懷,越看這個人越是滿身缺點,越看這個人越不可理喻。而別人恰恰是一面鏡子,我們對它凝眉瞪眼,鏡子反射回來的也是瞪眼凝眉,於是我們都互相看不順眼了。原本小的缺點在我們眼中無限無限放大了,我們看這個人簡直是眼中釘,肉中刺,必先拔出而後快。當別人對你不敬的時候,你總記住別人的好處,哪怕別人點點滴滴對你的好處,你都默默記在心中。慢慢地你心中的怒氣就煙消雲散了,心胸也自然開闊了。
量小失友,量大聚朋,有了寬闊的胸襟,寬宏的度量,才能贏得朋友間信任,增進團結,密切友誼。記住別人的好,可以培養自己謙虛的品質。人無完人,對人寬容就對己寬容,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專挑別人缺點,不能容人的人,必然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已身上的缺點,從而喪失改進提高的機會,記住別人滴水之恩的人,則往往能見賢思齊,虛心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因此自己身上的好處也會越來越多,人際吸引力就會越來越強,無形中就擁有了更多的精神財富。朋友之間,記住別人的好,就會擁有更多的朋友,家庭成員親屬之間,記住別人的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生活,遠比記住別人缺點,毛病,懷著一顆怨恨之心痛苦地生活要強上一萬倍。
既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記住別人的好呢?有的人得到的還不止是滴水之恩,比如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諄諄教誨,親戚朋友的關心,同事的熱情幫助,領導的信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成長進步的重要因素。但難就難在受到幫助之後,能不能有感激之情,有沒有湧泉相報之舉。如果我們記住別人的好,對別人的缺點寬容一些,時間長了,我們會滿眼都是別人的好,我們心裡記住別人的都是美好的,那麼看天都是藍的,看水都是綠的,心情是愉快的,世界是美好的,記住別人的滴水之恩,要具有一顆寬容的心和崇高的境界。
記住人生歷程中曾經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也記住生活給予你的每一縷善意的微笑,或者每一份源於心底的感動。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別人,你將會發現,生活中因有了感恩的心而多了歡笑,快樂,真誠,少了虛偽,欺騙,傷害。
紅豆杉斷想─致友人
﹝1﹞
聽說過紅豆
讀過王維的詩
而讀得最多是你的紅豆杉
讀紅豆衫已讀成經典
﹝2﹞
張家界的國家森林公園
導遊說那是紅豆衫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我如夢境中仰起頭
一棵棵挺拔偉岸
高高的枝葉迷離
可是沒有看到紅豆
﹝3﹞
朋友贈我一枚彌勒佛像
說是紅豆杉雕刻的
是嗎,紅豆杉
木中國寶啊
我放在手中端詳著
想像雨簾中樹冠蔥蘢
搖曳婆娑
﹝4﹞
也是一個春天,我終於
走進神話般的伊甸園——
紅豆杉生態群落
微雨紛揚,似有似無
我站在這千年的紅豆杉叢林
仰望你挺拔偉岸的肖像
清風輕拂,似高山流水
沿著木棧道走了一圈
一千六百多年的樹王
一千二百年的連理樹……
我讚歎的目光致意流連
仿若多年的老相識
你說一個擁抱就是
一千二百年的相依
你說冬季一起再看紅豆滿樹
在我高高的頭頂
依然沒有紅豆
它還在你的詩中
﹝5﹞
一條紅豆杉手串
說特意請師父開過光了
我想開光的手串是不能
隨意褻瀆它的
睡覺時不能戴
洗刷時怕弄髒
於是
戴了又脫,脫了又戴
在我雙手合十時
我聞到
它很香
﹝6﹞
當三毛遇到徐志摩
我遇到了舒婷和你
站成一棵樹,一棵
橡樹,木棉或是紅豆杉
一半在塵土安詳
一半在風中飛揚
站立著,以一棵樹的姿勢
落葉或開花都是一種守候
堅持自己的位置
你便有了讓世界安靜的力量
﹝7﹞
一個閒暇的下午
在微信上和同學聊詩歌
聊舒婷的致橡樹,聊徐志摩的
一棵會開花的樹
我說我有個詩人朋友喜歡寫紅豆衫
同學說你這位朋友為人一定很純淨
我笑問,你知道紅豆杉象徵什麼嗎
同學說,我只知道它喜陰
一個擁抱就是一千二百年的相依
我再笑!
同學說那一定很珍稀
純淨,多麼可貴的品質
這就是紅豆杉的靈魂麼
【20190531夜色】
晉江古代市鎮概說
編者按:此文曾發表在《晉江史志》2018年第二期
在方志文獻中經常看到古代地名中的“市”和“ 鎮”,它與現代行政建制的市、鎮既有所區別又有著密切的關係和一段演化過程。
在古代社會,由於長期受重農抑商的傳統經濟思想和政策的束縛和壓制,鄉間商品經濟發展緩慢。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水陸交通線要地不斷萌現出大大小小的鄉間商品市場,用於民眾交換、流通物資,被通稱為“市”、“墟”、“店”、“街”等。所謂“市”,先有交易而有場所,場所無固定者,“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是謂為“墟”、“場”。交易有常而有“店”,“店”多而成“街”。“鎮”最初為軍事建制,其淵源可上溯至魏晉南北朝。唐太宗時期,在新疆設立的安西四鎮,即龜茲、焉耆、於闐、疏勒。至唐末、五代時期,節度使憑藉權勢在其管轄範圍設鎮置官,主持地方商貿,插手地方財政,干涉地方政權,由於其所設之鎮地處要衝,往往演化成軍事、經濟的混合體。北宋初期,朝廷罷鎮使、鎮官,其用人權、財政權逐步收歸地方政府,也促使軍鎮轉化為鎮市,並逐漸納入地方行政建制,亦因其設有稅監管理課稅,而成為國家財政系統的基層單位。部分鄉間商品市場也因經濟發展而受地方政府的重視並派人監稅、管理,從而升格為鎮。這些市、鎮,很多成為一個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至清末民初,鎮逐步演化成縣以下一級政區建制,而市反而成為縣以上政區的建制,至今成為使用最廣也最複雜的行政建制,其意為城市、都市。原鄉間用於商品交換的場所不再稱“市”,而依空間環境之特點稱為“市廛”、“市集”、“集市”、“門市”、“店鋪”或“菜市”、“漁市” 之類。在福建、廣東地區,則還稱上述之“集市”為“墟市”。
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唐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晉江縣作為泉州的山海要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附廓郡城,並一直為泉州首邑。本文就晉江古代市、鎮的形成與發展進行有益地查考,其地理空間包括今天的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以及晉江市、石獅市,時間跨度為宋代至清朝末年。
晉江有著悠久的海外交通和貿易歷史,宋元時期泉州港的崛起更是促進周邊港灣的利用,催生了新的村落形成,以及逢時而興的市鎮。這些市鎮不僅環郡城而起,而且平均地、廣泛地分佈在晉江縣的各隅。有關明代主要的“市”,明萬曆《泉州府志》卷5《規制志下·市廛》載:“晉江縣有:西街市,在肅清門外;南街市,在南門橋頭;會通市,在市曹巷;車橋市,在德濟門外東;新橋市,在德濟門外南;浮橋市,在石筍橋南官路尾;安平市,在八都安平鎮,即今安海;吳店市,在二十七都。”這與《八閩通志》卷14《地理·坊市·泉州府》所載基本相同,唯《八閩通志》缺“吳店市”,但《八閩通志》又雲:“淩雲坊,在府城南吳店市”。清代主要的“市”,清乾隆《晉江縣誌》卷2《規制志·市廛》載:“城外。廠口街,德濟門外,有市;石頭街,通淮門外,有市;黃甲街,在臨漳門外;浮橋市,黃甲街西,有市;東門外市,在仁風門外;車橋市、新橋市,俱在德濟門外;水門外市,在南熏門外;何市,在四十都;安平市,在八都,即今安海;吳店市,在二十七都;南塘市,在二十五都;石獅市,在十九都;龜湖市,在二十四都。”清道光《晉江縣誌》卷21《鋪遞志·街巷市廛附》所載與乾隆縣誌基本相同,只是對“濠市”條進行勘誤,“濠市,府志作‘何’,誤。亦在四十四都,非在四十都。”從明、清兩朝的主要市、鎮分佈看,明末城外遠郊只有安平市、吳店市,至清中期已遍及沿海和山區。這些市、鎮構成地方大大小小的市場網路,促進郡城以及部分市、鎮成為閩南乃至全閩的商品集散中心。
這些古代市、鎮中,以青陽、安海、石獅為重。青陽,位於晉東平原,靠近郡城,古稱吳店市、五店市,又稱青陽市,分頂、下兩市。清嘉慶年間蔡永蒹的《西山雜誌》“五店市”條雲:“唐開元時,東石、安平之蕃商集行陸路,中站有蔡氏先世卜居於青陽之山麓,七世孫五人焉,設肆以飲利行人,行人德之,稱曰‘青陽蔡五店市。’”《閩書》卷8《方域志·晉江縣二》“青陽山”條載:“……廟中神有號順正王者,青陽市蔡家之家僮也。”從立碑于萬曆十六年(1588年)的《青陽鄉約碑記》看,青陽的地域範圍包括二十七、二十八都地(即宋為永福里),今為青陽街道、梅嶺街道、陳埭鎮大部分及羅山街道部分區域。時里人李伯元著有《青陽志》載其盛況。1951年4月,晉江縣人民政府由泉州城內遷駐青陽,從此青陽成為晉江縣(市)政府所在地。安海位於晉江西南圍頭灣腹部,宋代是泉州港最主要的輔助港口。安海市崛起於港市,分東、西二市,“今市散處直街曲巷,無往非貿易之店肆,約有千余座,蓋四方射利者所必趨,隨處成交……凡百物朝萃於此,迨午而去,日日為墟也。”爾後於南宋建炎四年(1127年)“州請於朝”由市升格為鎮(石井鎮),明為安平鎮,清複安海鎮舊稱。安海為歷代政府所重視,“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移府通判駐此……雍正七年(1729年),以地為濱海扼要,乃移府通判駐焉。”自古以來安海居民以業儒經商聞名,成為名揚海內外的古鎮。石獅地處原晉江縣東南部,古時為墟場,傳聞始于隋朝,設在鳳里庵觀音亭,因亭邊有石雕獅子而名,其崛起於明末倭患和清初遷界所引發的周邊鄉里避難民眾的大量入遷,從一個小墟場發展成小集鎮。“其成市,相傳明末後洋村進士楊景辰,出於逐利與屠戶姚麟設店于石獅營商,於是商者漸集之,有街名‘大舍’。” 後來與安海並駕齊驅成為晉江南部最為重要的中心市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設置石獅分縣,以晉江貼堂縣丞孫象治移駐石獅,代管安海,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石獅縣丞移駐安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石獅人抓住發展機遇,並於1987年12月升格為省轄縣級市,作為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
此外有關晉江其它古代的市、鎮的記載,散見於方志文獻,茲摘錄部分如下,並作必要的考證、延伸:
清初《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五·泉州府》提及圍頭鎮、石湖鎮。曰:“圍頭鎮,府南八十裡,宋置寶蓋寨。《志》雲: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於泉州城南十里置寶林寨,城東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1218年)以海寇沖突圍頭,守臣真德秀移置寶林兵戍圍頭,立寨曰寶蓋,而以法石為重地是也。元砦廢。明初徒永春縣陳岩巡司,置於此,改今名。”“又府東南有石湖鎮,亦曰石湖澳,濱海扼要地也。宋熙甯初以石湖村為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四縣陸路總要地,置砦戍守。後廢。萬曆中,增築石城,並設戍兵。”《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8《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載“石湖寨,取(按:應為“去”)城五十里。舊名海口,南鎮與北鎮相對。城下之水,從此入海,潮汐所通,實為本府內門。”
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428《泉州府·關隘》載浦邊鎮、圍頭鎮、庵上鎮、塘市諸條。“圍頭鎮”條所載內容與《讀史方輿紀要》基本相同。“浦邊鎮”條曰:“在晉江縣南龜湖浦邊,舊移烏潯司駐此,今裁。”“庵上鎮”條曰:“在晉江縣東北洋埭庵上,舊移圍頭司駐此,今裁。”“塘市”條曰:“在晉江南二十里,元置晉江稅務司於此。明洪武六年(1373年)徙于縣南三里車橋村,改曰稅課局,今裁。”“長(塘)市之民,集發為,通于江浙賈人,而徽賈為盛。”顯然長(塘)市又是個製造假髮的專業基地,可見當地人技術、工藝水準之精湛,並與商貿活動相互促進。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高甲山”條載:“一名東山。溜石鎮在其下,又名溜石山。在二十九都,距郡城南十里。”《閩書》卷8《方域志·晉江縣二》“東山”條亦載:“溜石鎮在其下,鎮有高甲山井……”
《福建沿海圖說》(朱正元,清光緒二十八年)之《圍頭》篇載:“圍頭有小堡,已圮。附近民居尚盛,略有小市。”“東石石堡在小山上,形制尚壯固(汛官孤處其中),民居均在山下,市面與圍頭略同。”
以上圍頭鎮、石湖鎮、浦邊鎮、庵上鎮、溜石鎮均系軍鎮,有別于安海這類的鎮市。而能成為軍鎮者,其地理位置之要不言而喻,往往之前已有“市”。如圍頭,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泉州知州真德秀在此設置寶蓋寨,之前“當處居民,亦多與賊徒交通貿易,酒食、店肆色色有之。”這顯然是個港市,故文史界有“宋有圍頭市”之說。石湖鎮,北宋熙甯初建,是晉江歷史最為悠久的軍鎮,清康熙沿海複界之後,其海防、海交地位逐漸被附近的蚶江所替代。蚶江曾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設海防通判廳並與臺灣鹿港對渡,至光緒二十二(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澎給日本而終,曾盛極一時,雖未見以“市”、“鎮”稱呼,但斯時街市的輪廓已初見雛形。而東石古時亦未見以“市”、“鎮”稱呼,但其悠久的海交史以及明清之際軍事地位的提升,可以肯定其古時有港市的存在。
《通志》卷41《公署·泉州府·文職公署·晉江縣》“河泊所”條載:“在三十五都法石市,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嘉靖間,移於城內萼輝鋪。”《閩書》卷7《方域志·晉江縣一》“石頭山”條亦載:“……上有真武殿,宋時望祭海神之所。下為石頭市,居民鱗次。”石頭市之前或是法石市,而後為石頭街。然而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石頭山”條曰“在萬歲山左前……今人誤以此為法石山”,又雲“萬歲山,一名法石山。”法石是泉州通往外洋的重要港口,在泉州的海交史、海防史上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1《津梁志》“市橋”條載:“在二都。里人蘇展建”。《閩書》卷8《方域志·晉江縣二》“磁溪橋”條載:“……有磁市橋,里人蘇展所建”。磁市,即今磁灶,其制陶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磁市是伴隨著制陶業發展而形成的交易市場,是晉江古代專業市鎮的代表。蘇展系南宋時光州人,“紹興時來為泉州觀察推官,罷,不能歸,家于晉江之槐市。”
清康熙年間杜臻的《粵閩巡視紀略》卷4載:“深滬,故設巡檢司,在十六都……昔為漁市……”《福建沿海圖說》之《深滬》篇載:“深滬舊設土堡,已圮。有店約百家,市面頗盛。”“深滬以濱海一隅之地,居民多至數千戶(或雲萬戶),合計民財多至千萬(或雲數千萬),洵海濱之樂土。”“自東石至深滬遵海而行凡六七十里,居民非耕即漁,頗梗頑好事,至此(按:指深滬)則風俗為之一變,弦誦之聲與漁歌相酬答,幾人向學,化及一鄉,故立國自興學始。”另《永寧》篇載:“祥芝角亦略有小市”。深滬、祥芝是著名的漁港,都曾于明朝設立巡檢司。
有關晉江古代的市、鎮的記載,《西山雜誌》亦有數條,如赤店、佘店、謝厝街、錢店、槐市、洋店(今屬紫帽鎮)、曹店、塗沙街、石頭街(法石)等。這些地方都是古代的集市,有的成“市”甚至早於宋朝。由於《西山雜誌》所記諸事多無注明史料依據,其可靠性一直為史志學界所質疑,故不一一摘錄。但這些古代集市的地名幾乎沿用至今,有的仍然是自然村落,有的已廢而空留地名(如錢店、槐市、塗沙街)。此外,現存的一些地名仍然遺存古代集市的痕跡,如池店、新店(有兩處,分別屬於安海鎮、池店鎮)、陳店、東店(今屬石獅市錦尚鎮)、柑市、新市等等,各市、區當代地名志書都有過介紹,故從略。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名雖沒有冠以“店”、“街”、“市”、“鎮”,但也不排除它起源於集市和曾經作為集市存在的事實,如安海鎮橋頭(北宋集市,原名內市)、龍湖鎮衙口(清初集市)、深滬鎮坫頭寮(清初集市)。特別是崛起或重興於清朝末年的集市,那時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鄉間集市已是星羅棋佈,有的設在鄉村中的某個角落,有的另辟新場所,並促使人煙繁聚者逐漸轉化成市鎮。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施行《縣自治法》,實行縣、鄉鎮、閭鄰三級地方制度,“二十八年(1939年)9月,福建省公佈《縣各級組織綱要》,分為縣、鄉鎮兩級,這一地方政制延續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30日。”整個民國時期,從有“鎮”的建制起一直能保持者,除了安海、石獅這兩個重鎮之外,還有古時是海防、港口要地的永甯、東石,也有後起之秀的金井。顯然,從“市”、“鎮”兩字在文化涵義上的變化,可以讓我們超越時空,去回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
注釋:
1. 北宋吳處厚《青箱雜記》
2. 《安海志》卷3《鎮市》(《安海志》修編小組編,1983年9月初版)
3.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428《泉州府·關隘》
4. 王洪濤《晚蠶集》(華星出版社,1993年5月)之《石獅小史》
5. 《石獅市志》之《大事記》(方志出版社,1998年9月)。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3《公署志》則書“帶管安海”
6. 《閩書》卷8《方域志·晉江縣二》“七首塘”條
7.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8《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
8.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3《公署志》“河泊所”條
9.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萬歲山”條
10. 粘良圖《晉江碑刻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 7月第一版 )之《明處士榕坡公暨孺人貞壽黃氏墓誌銘》
11. 《晉江行政區域演變稽錄》(方志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2018年4月22日
拳拳溜江心
濃濃宗親情
─ 拜訪鄉賢陳文斗遊歷側記
【頑石(阿利)】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層林盡染。應陳文斗鄉賢的邀請,由溜江村委書記王育藝、溜江老人會會長陳貽程、溜江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世文帶領的三套班子,一行十多人,驅車前往羅山街道辦事處所在地登門拜訪。
陳文斗鄉賢是大家熟悉的,原溜江小學元老級老師陳祖儀鄉賢之子,據說文斗的祖父陳明炳先賢,還是咱們溜江小學的創始人。文斗在我們溜江念完小學後,就讀於當時的晉江三中(現毓英中學),198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建公安專科學校,並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後先後在市公安局、龍湖鎮政府、池店鎮政府擔任要職,2011年榮任晉江市行政執法局局長,2014年任羅山街道党工委書記至今。一家三代人同屬於從事服務社會的善業,是名符其實的積善之家,功臣之家,值得頌揚!
大約上午十時許,我們來到羅山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只見文斗鄉賢面帶笑容向我們走來,並熱情與我們一一握手。隨後帶我們上二樓會議室茶敘。茶敘間,鄉親們互致問候,文斗鄉賢盛讚我們村環境保護得很好!衛生整潔,村容村貌甚佳,是個美麗的鄉村……對家鄉的愛戴與關心溢言於表。隨即他又向我們介紹羅山的概況,只聽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羅山,以其境內的羅裳山而得名,總面積25平方公里,下轄16個社區,常住人口達65000人(注:其規模與金井鎮相當)。轄區內交通發達,民營企業活躍,新興產業強勁。轄區主要產業為食品行業,食品類企業120多家,擁有社店、海峽、豪新三個食品市場,同時也是全市汽車及摩托車銷售的集中區域;羅山地處晉江中心市區,市政項目居多,轄區內食品工業園,智慧產業園,“三創園”,市醫院,草庵公園等專案正在開發建設;羅山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境內有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草庵,此外還有羅裳山,華表山,畫馬石,龍泉書院,泉州舜帝紀念堂等。聽完介紹後,只感覺羅山這一方熱土是一派人文薈萃,生機勃勃,蓄勢待發的繁榮景象!
茶敘後,文斗鄉賢邀請我們參觀轄區內的兩處遊覽區,一是草庵,一是舜帝紀念堂。
草庵位於羅山蘇內社區華表山麓,始建于宋朝,初為草築而得名。庵內依崖壁鑿有圓形佛龕,龕內摩尼光佛是中國僅存的,最完整的摩尼教石佛雕像,草庵也是世界現存的唯一的摩尼教寺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摩尼教創建于西元三世紀西亞兩河流域的波斯地區,傳入我國後稱為明教,曾經被封為正教。明教蘊含追求光明的意思,其教義含有佛教與基督教的成份,主張黑暗終究無法與光明抗衡,人們應該多多行善。摩尼教浮沉千年,至今雖然大勢消退,但其影響力還在。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為草庵重修撰寫對聯,留下碑文石刻;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也于2004年饒有興趣地參觀了草庵,並題下“熊熊尊火,光明之神”,因為在金庸的小說裡多次提到“明教”。
參觀了摩尼教遺址後,不禁讓人感覺到:因為遠古人類為了追求光明與真理曾經走過曲折的歷程與艱苦的探索,才換來今天的現代文明。
泉州舜帝紀念堂座落于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的羅裳山,這裡交通四通八達,景色絕佳,登山遠眺,晉江風貌盡收眼底。從羅裳山南麓北覽,仰首可見半山處,在青山碧水環繞之中,一排排雕樑畫楝,飛簷簡瓦,雄偉壯觀的仿古建築群巍峨聳立;步入園內,只見綠植蔥蘢,碑文林立,富麗堂皇,頓覺幽靜而莊嚴。這裡就是由海內外舜裔宗親共同捐資倡建的舜帝紀念堂。
舜帝被稱為史上“三皇五帝”之一,在位期間,其“孝感動天”“懲腐納諫”“提倡農耕”“舉賢禪讓”的管治方略深得民心!是曾經的太平盛世,被譽為“堯天舜日”!譜寫了一段治國安邦,德感天下的輝煌歷史。
參觀了這一舜帝紀念殿堂,重溫了聖祖舜帝的豐功偉績與孝德精神,作為聖祖的裔孫,又一次感受到靈魂的洗滌,其意義不同凡響!
在參觀其間,文斗鄉賢還特意請來導遊為我們講解有關草庵的概況與細節;也請來舜帝紀念堂的負責人及現任會長,為我介紹了舜帝紀念堂的興建過程與未來規劃,可見其細緻與用心!
推開一扇窗,又見一方景!參觀了兩處遊覽區後,感慨良多,既感受到歷史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感受到主人的真誠與熱情所展現的人格魅力。
轉眼已是中午時分,文斗鄉賢在晉江金瑪國賓酒店設宴招待了大家,陳雲騰鄉賢與陳永顯鄉賢也受邀先後來到現場。宴會上,大家頻頻舉杯互訴衷腸,互致祝福!仿佛所有的祝福都化成一句話:拳拳鄉情,濃濃宗誼,天長地久!
在這篇小記即將結語時,衷心地祝願文斗鄉賢仕途坦蕩,再創佳績!
【頑石(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