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會展風雲三十載 ﹝二﹞
第二篇 結緣地鐵
會展顯神功
1988年,從法國朋友那裡知道,法國幾家集團聯合組成個機構,協助廣州市進行地鐵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它觸動了我的靈感。
化了一個月時間,想盡一切辦法,跑遍各大學圖書館和美國圖書館,收集全世界從事地鐵設備生產的國家和企業(當時沒有互聯網、沒有電子資訊),掌握法國、英國、蘇聯、加拿大、美國、日本、南韓、德國、荷蘭、義大利、澳大利亞……等一百多家企業的資料。
是年八月,跑到廣州,在沒人引見下,冒味地到三環廣州地鐵籌建處拜訪,盧工程師接見我,我把擬在廣州舉辦國際地鐵展和研討會一事告訴他,她立即向主任匯報。十分鐘後,一個精幹的中年人很熱情地出來,他叫金鋒,很實幹、很精明也很開放的人。他說:你的提議很好,正是我們想要的,我們需要外國的技術、設備、資金。你們能把外國請來,幫我們大忙。給我一星期時間,向市政府請示一下,盡快答覆你。
三天后,金主任打電話通知我,市政府非常贊成,黎子流市長親自批示:要辦好這件事。
決定之後,隨即做三件事:
•全面開展招展工作,出訪法、英、德、日幾個國家,拜訪多個企業。
•決定展覽曰期是八九年四月、地點是廣州中央酒店展覽廳。同期將舉辦國際地鐵研討會、由廣州地鐵籌建處介紹可行性研究。
•決定八八年十一月在香港利園酒店舉行新聞發佈會。
期間出現一個插曲,讓我可以進入另一個領域。
為籌辦十一月的發佈會,意外地邀請到法、德、英、美、加、韓、意、澳、奧、荷、新等國商務處和地鐵企業一百多人付費參加,唯原先報名的蘇聯三名代表和蘇駐中國商務代表李查靜未能參加,因事先收到英國通知,不予簽証。
開會前,英文虎報記者譚衛兒(現亞視新聞主管)採訪我。問:為什麼蘇聯代表不出席?
答:香港政府不批准。
此新聞在虎報頭版頭條刊出,誰知闖了大禍?
港英政府入境處官員氣勢洶洶地打電話責問我,
官:虎報的記者是否採訪你?
答:是。
官:你為什麼說我們不批准蘇聯代表入境?
答:是不批。
官:是沒批,不是不批。
答:請翻看我四個月前給貴局的函。
官:是還沒批,
答:我的函件說明研討會日期是昨天,昨天之前沒批就是不批!
官:(啞口無言)
幾天之後該官員約見我,表示道歉,並問我有什麼可以幫忙(由於該採訪稿,經法新社、路透社轉戴,他們緊張),我說,計劃在香港舉辦蘇聯出口商品交易會。一個月後,他們同意我的要求,這是後話,將另篇回憶。
言歸正傳,講回地鐵展。
再經過半年籌備,我國第一埸地展於八九年四月面世了。這是首創的、原汁原味、在世界上沒有可借鑒的,在當時,我國沒有任何企業可以參展,150家,全部外國企業。
研討會也創記錄,由籌建處年輕的副主任陳紹章先生作廣州地可行性研究報告,兩天時間,坐無虛席,200多人,集中外專家、商界和政界人士,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也參加活動(時任美國駐廣州商務代表)。
展會之後,黎市長宴請我,感謝之餘,他說:此展太重要了,讓我們開了眼界,結識了眾多外國同行,心理更有底氣了。
中國的城市地鐵建設從廣州開始,此後許多城市都開始籌建,應他們要求,地展先後在北京、上海、大連、南京展出,幾十家外國企業跟著我們走,正像工程院楊家齊院士所說:你們辦地鐵展對我國地鐵產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也許,這就是會展業的真蹄!
在會展界我不算是成功者,但我求創新,求為新產業、新市埸提供服務,賺多少錢不重要,能生存就行。出多大名不重要,只要我的服務物件能有所得益就行。
通過地鐵展,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全世界的十幾家跨國企業成為朋友、我國幾乎所有地鐵城市的領導和地鐵企業老總都成為朋友,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借此機會,我要特別提到廣州的金鋒、陳紹章、北京的曾慶瑞、工程院的楊家齊,他們都是地鐵行業的翹楚。現在都著書立作,是我學習的榜樣,感謝他們二十多年來不捨不棄的幫助。
辦地鐵展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親眼看到國際地鐵技術的變化,目睹我國地鐵從無到飛快發展的歷程,更加感人的是,親身感受到中國設備製造能力的跨耀式發展,不僅可以滿足本國需求,還大量出口國外。外國強企不能再靠賣設備了,要生存,只有合資生產,西門子、蒙巴迪阿爾斯通都走這條路。
辦地鐵展的二十多年經歷,親自看到從百分一百外商到各占一半到百分之九十是國內企業。它充分反映國家實力的變化,也給我們從事會展組織者提供一個經驗!
展覽會像生命一樣,從誕生、成長到旺盛再開始衰退,最後讓位給新的生命。
這段經曆告訴我們:會展業必須研究國家的需要、市埸的需要。同時必須有前瞻性,才具備一定生命力!
第三篇 兩度折翼 淚別深圳
自信在會展界是善思考、勇創新、敢嘗試的工作者。在會展生涯中有順景、也有逆景,有時甚至挫敗得很慘!
在深圳,這個號稱我國開放最前沿,本應是很多機會的,我卻兩度受傷,把它記錄下來,對後來者也許有些示。
一九八九年,六四風波、迫使剛剛起步的中國會展業受到嚴重打擊,全世界制裁中國,所有外國企業都不參加或不敢參加中國展會。
從89、90到91年,我的業務受到嚴重打擊,為生存求變,我把精力轉向香港、馬尼垃市,同時也研究近鄰的機會。
當時的深圳正利用鄰近香港優勢,全力發展來料加工,為此,我著手創辦“港深工業展覽會”,徵得香港工業總會張鑑泉(已故)和深圳經濟發展局局長耀華的支援,我的願望是促進兩城合作,這是深圳市第一國際性展會,衝破外國制栽(香港、日本、南韓),這個創舉得到港、深兩地工業界支持,也因此結交了一批香港商界精英。
港、深工展連續舉辦三屆,做了大量工作,辟如,引進大批港、台企業在深圳來料加工,在中國舉辦第一埸Iso9000研討會、等等。此項工作引起香港貿發局意,競然三屆之後未經我同意,以一百萬給展館,將項目占為己有,深圳鍾局長到看香港找我,希望我體諒展館的困難,作為一個小個體,誰能抵抗兩大強龍的霸道呢?時任貿發局旳副總裁,Dennes遊請我吃飯表示嫌意,我說,世界之大,不僅
。深圳,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他們以勢淩人,辦兩屆就關門。後來覺得很可惜,要是堅持下去,如今己經是不得了的大展了。
也就在這段時間,結識了大家所熟悉的王明亮、蔣承文以及現在在澳門發展不錯的何海明先生。
從1990-1997年間,我走向北、向西發展,直至1997年,在深圳市政府大力主導下,舉辦震驚展界的高深技術交易會,效果不錯,但名為高交會,實質只是IT產業。翌年應科技局局長李連捷邀請,希望我承辦一個生物技術館,我欣然答應,並得到時任市長的幹佑軍接見。
高交會生物館辦了三屆,後因故暫停。
2011年,得到深圳會展中心董事長李真先生支持,決定籌辦國際生物展,也得到美、英等國支持,擬組團參展,此時恰巧李真調到國資委高就。會展中心蘇總遲遲未予答覆,一拖經年?
有一天突接通知,到深圳開會,擺了個龍門宴,席上有個陌生人,原來是主管市會展業的副秘書長(暫稱郭生),談笑風生,意氣風發,說市政府要將生物展打造成品牌,我心中暗喜,答之會努力做好。誰知話鋒一轉,介紹一年輕女子給我認識,這是他推出和我合作的人,我能反對嗎??會後我和該女聯繫,經瞭解,她完全沒辦展經驗,公司也才註冊幾天?此事讓我猶疑,但他又是市政府指定之人,好!那就試試看。此時我手上外國己有20幾家生物公司報名。只好合辦,過了一個月,該女子以籌辦不及,要求改期,這是辦展的大忌,她說領導同意,堅持!能不同意嗎?說服了外商,再過月餘,她又要求再延期,我急了,直接打電話給郭氏秘書長。
我:聽說又要改期?您知道嗎?
郭:知道。
我:這樣不好,外商影響不利展會。
郭:我們改期是我們的事,跟他們無關。
我:已報名者可能取消參展,人家時間己排好。
郭:外國來參展者是來賺中國的錢,不來就不來。
我:國際參展商主要是合作交流。(我還想說說道理)。
郭:就這麼定了,她的(指那個女子)意見就是我的意見!……說完他把電話掛了。
天呀!這是什麼領導,還主管一個大城市會展的領導呢?
怎麼辦?就這樣委屈求全?不是我的意志、我的性格,當機立斷!!正式宣佈退出此展主辦資格,通知幾十家外商不要參展。
許多深圳會展界朋友勤我,安慰我,其實,我無所謂,損失的對方、是深圳市、是深圳市的會展業,也基於負責的官員如此專橫,所以我決定短期內將深圳從我的會展城市名單中劃出去,近來許多深圳朋友找我,希望我能參與合作,我都謝絕了!
回顧親身經曆的這兩段歷史,觀察深圳的會展業,有如下感觸:
•深圳市會展業是否存在排外現象,為什麼香港會展企業甚少在深圳發展?
•深圳會展業雖然很大,但國際化程度甚低,為什麼?
•深圳的高交會、文博會都是政府辦展。政府能退出市埸嗎?
•除了幾家協會外,深圳民間辦展企業甚少,原因何在。
無疑,深圳會展業是有成績的,但其中問題也不少,難道不值得檢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