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澳軼事錄 之八十四

【聲 平】


 

 

 

【緊接上期】

  七月 俗稱鬼仔月

  初一日 “起燈腳日”。當日黃昏在各自門口擺上五味碗和香飯,又準備一盞四方形的“路燈”,上面用紅鉛線懸掛。“路燈”四方圍以透明玻璃,其中一面可以上下活動,以供開啟燈內小臘燭成小油燈之用。“路燈”正面貼上小對聯,上寫“敬點路燈”、“陰光普照”或“一心誠敬”。主人焚香祝告後點亮路燈,稍後焚燒金楮銀服,收拾祭嘗,便把“路燈”掛在家門口,以便來參加“普渡”活動的“好兄弟”夜間行走方便。

  從這天起,便是“鬼仔月”。在這個月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其他喜慶之事也盡量不在這個月舉行。如不幸於此月中喪亡者,也只舉行出殯儀式,不舉行“歸虞引魂”儀式,因俗例“七月不引鬼入宅”。

  初七日“七娘媽生”又叫“簷口媽生”,也稱“乞巧節”、“七夕”。

  當日清晨,家庭主婦都準備為“七娘媽”做生日,而先做主要的供品“糖粿”。這是一種糯米搓成略像滾球的小圓丸,然後在中央用力捏成扁圓形而中間稍為凹入,好像姑娘笑臉上的“酒窩”的扁圓丸。再放入鍋中煮熟後拿出來加上食糖,俗稱“籍糖粿”。意在祝願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瞼;並期盼日後生下的兒女也帶著這種好看的“酒窩”。

  中午,家家戶戶在簷口擺上方桌,呈上供品、糖粿、香飯及三牲果盒等敬奉“七娘媽”,還要安放“七娘媽亭”(俗稱花亭),供奉完畢,焚燒金紙及“七娘媽亭”,鳴放鞭炮,恭送七娘媽返天庭。此時主婦收拾桌上的香花、香粉、解下孩子於端午節繫在手腳上的“長命縷”,一齊拋上屋頂,口中唸道:“給簷口媽帶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