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澳軼事錄 之八十八

【聲 平】


 

 

 

【緊接上期】

  八月

  初八日 俗叫“八仙過海”。人們有一種說法,就是這一天如果下雨,就要再過一百零八天才會再下雨,因此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十分注意天上是否下雨,以便做好防旱災的準備。

  十五日 中秋節,也稱團圓節。也是土地公生。這天,家家戶戶敬備三牲、果盒和自家蒸製的“發龜(粿)”以及“步敬”、金紙、燭炮供奉廳堂上的土地公,還要準備許多“步敬”放在住宅附近的石階上,其意是祈求地地公保祐人們出外行走方便,不生意外。

  晚餐,各家要煮“芋粥”,全家食用,意願子孫興旺發財之吉兆。

  中秋之夜,合家圍坐,明月當空,或邀月飲用,或品茶吃月餅,是謂中秋賞月之樂事,更寓意完滿、團圓之瑞祥。

  燒塔仔 每逢中秋節到來,較大年齡的孩子拾來一大堆磚頭,瓦片,疊成一個高有二、三尺的圓形小塔。到了傍晚,準備許多木塊和其他易燃物,在塔中燃燒,還放鞭炮助興,燒得越旺越有彩氣。燒塔仔一般都燒了三個夜晚。據傳燒塔仔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內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日夜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傳說即由此而來。

  放“孔明燈” 也是中秋節的另一項樂事。“孔明燈”是用上等棉仔紙糊成的密封大紙罩,以粗細適宜的鉛線製成一個框底,和紙罩結合紮牢,正中紮上一束“油枝”。是夜,由有經驗的人點燃燈中的油枝,待濃煙把孔明燈漲滿之後,放手把孔明燈放上天空。這時,抬頭仰望,只見一盞紅燈,冉冉上升,徐徐飄動。光芒四射,與月爭輝,於是人們齊放鞭炮,慶祝明燈升空,全鄉福氣。

  “月到中秋分外明”,然而天氣變化無常,有時中秋夜也會烏雲遮月的。有句俗諺:“八月十五好月,新年好麥。”就是說中秋夜明月當空,來年麥子就獲得大豐收,反之就差了。


【未完待續】